摘要: |
梨花大鼓是冀中南一带具有民间特色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根植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曲艺文化积淀,经历了从原始的、个体的自由式演唱到传承的集体团队演出,其成长、发展规律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也是由低到高,由简到繁,从幼雏走向成熟,逐步完善和提高。威县梨花大鼓是一种以“唱为主,说为辅”的曲艺形式,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以板式梨花腔为主,素有腔多字少、其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梨花大鼓曲目极为丰富,有400余部鼓书段子流传。这些曲目长期流传在广大艺人和人民群众中,在流传的过程中有着再次的集体创作过程,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表演形式灵活机动,素有“曲艺轻骑”之称,以受众为中心,与受众审美情趣相投和,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它的发展、繁荣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始终以“化雅为俗、俗中见雅”的形式,对宏阔内容和丰富意蕴进行轻灵顺畅地传递,是梨花大鼓最突出的特色。本文对威县梨花大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它的音乐形式进行了分析,对它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总结。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梨花大鼓这个地方曲种,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挽救这一古老的地方曲种的方法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