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清代药市文献研究

作者: 侯酉娟
专业: 中医医史文献
导师: 万芳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键词:
摘要: 1.前言
   通过考察清代药市相关文献,以探讨清代药市发展为核心。概要梳理清以前药市发展沿革,分析影响清代药市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及中医药学背景,立足中国药学史研究角度,结合古代经济史发展,考察清代各地药市发展状况,总结清代药市发展特点,归纳影响清代药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探讨清代药市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以期丰富中国药学史研究中有关清代药市的历史研究内容,并为当今药市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清以前药市发展情况
   药市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三皇五帝时代,已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贸易并形成市场,中药材也已用于医疗。市中米、茶、禽、畜均有交易,药材自然也罗列其中。
   先秦两汉时期虽没有关于“药市”的明确记载,药材交易活动己然频繁。《史记·扁鹊苍公列传》、《荀子·法行》、《列仙传》等著作均有记载。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东汉初抄写医学简牍,记载有丰富医药资料,除内、外、妇、五官等各科疾病,还有药物名称、剂量、炮制、药价等内容。
   最早药市记载见于唐末。唐·大中(年号)梓州药市,以重阳节为依托,定期举办,夜间进行,至天明而散,详载于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尚有关于唐东、西二京以及经济重镇“一扬二益”的药市记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文献中有唐高昌交合郡大量药材交易记载。
   3.清代药市发展的时代背景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将清代分为前清和晚清两个时段。两时段社会发展不同,对药市的影响也有差异。
   前清以恢复、振兴农业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这一阶段人口激增,商业日渐繁荣,水(内河)陆(驿路)交通更加便利,人们对中药认识加深,掌握新品种不断增加,以《本草纲目拾遗》为例,新增药物716种。
   晚清社会形势复杂,经济总体以下滑为主,但仍有某些发展。受西方列强侵入影响,被迫开放市场,新开商埠增加,手工业及商业较前更为发达,人口增长,除传统内河驿路交通外,铁路、海运纷纷登场,商业向近代化发展。随着西学东渐,传统中医药受到西医药影响,但民众医疗健康仍以应用中医药诊疗为主。
   4、清代七大区著名药市
   为方便理解与研究,本文按现代行政区划,将清疆域大体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七大地区,重点论述各区著名及特色药市。
   东北地处北疆,发展较关内落后。作为满族女真人发源地,为保护龙兴之地,清廷采取满汉隔绝政策,禁止关内外居民自由流动和通商,因而前清东北地区没有规模较大药市。人参主产东北,产量稀少,价值高昂,其采收和贸易由清廷严格控制,不同于历代。
   华北地区药市享有盛名,清前期以直隶鄚州药市最为著名。鄚州地处任丘县境内,因鄚州大庙香火旺盛为当地带来香客和商机。鄚州药市依托庙会发展而成,乾隆帝出巡路过鄚州,留下“鄚州道中作”的诗篇,描绘当地药市繁盛的状况。
   华东地区著名药市有济南、亳州、上海三地。济南药市兴起于庙市。夏历三月二十八日,济南周边药商、药农及民众前往药王庙祭祀同时,药商、药农携各种药材前来出售,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亳州何时开设药市,县志等多不见记载。唯毫州盛产芍药载于县志。花可作为观赏植物,根又可入药,是毫州出产道地药材之一。
   华中地区以河南百泉、禹州和江西清江樟树药市最为有名。百泉药市起为庙市,始于卫源神庙庙会。乾隆年间,百泉药材交易已经兴盛。禹州(今河南禹县)史称“夏邑”,乾隆年间药市亦已远近闻名,为常年销售市场。
   西北地区以关中地区三原县(陕北)、汉中地区南郑县(陕南),甘肃兰州药市最为著名。三原县是西北地区药材集散地,主营洮、岷地产当归、土芪,庆阳地产枸杞,凉州和文县出产大黄,还有青海的鹿茸、麝香等,远销豫、晋、鄂、苏等省。陕南地区汉中南郑县多有药材交易。出口甘肃运来的当归、秦艽、冬花、鹿茸、麝香、甘草、枸杞、凉黄、地黄、麻黄、党参等。
   西南地区药市以成都、重庆两地最为著名。明末清初,四川适逢战乱和大疫,人口锐减,后成都经济逐渐恢复,药市交易兴盛,《成都通览》详述成都当地药材交易情况。重庆自1876年以后开始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商埠。清末,药材行栈成为重庆八大行之一,当地药商先后有“药七帮”和“药十三帮”之分。
   华南地区有广州、罗浮药市。广州为清代南药及成药集散地。清初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广州一直是当时唯一之通商口岸,海外舶来药材及对外出口中药均在此地集散。此地所产中成药,被冠称“广药”,行销全国。
   5.清代药市发展分析
   通过对七大区药市分布考察,认为药市在清代基本处于兴盛状态。各大区药材集散地汇集本地地产及道地药材,经由本区运销他地药市,分销各地,运销海外,实现各种常用及道地、珍稀药材的流通,满足各地民众用药需求。
   清代形成以北祁州、南樟树两大药都为核心,网络各地区药市药材流通的规模化药市集散体系。‘七大区主要药市分别为:东北营口,华北祁州,华东济南、毫州、上海,华中百泉、禹州,西北三原、南郑、兰州,西南成都、重庆,华南广州。各大区药市规模、形式各不相同,长期的发展中具备了以下特点:
   药市兴起往往和庙会活动密切相关。以祈愿、祭祀为目的,各地多建有药王庙。庙会期间通常有大量游人聚集,商家借此机会展示、销售货物,药市的形成早期多依托于庙会,尤其是药王庙会的举办。
   药市是管理松散的民间交易场所。宋明之季通过官营惠民药局,对药市发展有一定调控。清代,药市活动多以药帮、行会为组织,开展药材交易活动,药市管理多受药帮、行会影响。各大药帮整合单一药商力量,形成实力雄厚的帮会组织,以其资金、资源优势在市场中得到话语权,争取更多利益。
   各地药市形成,多因其利好条件,概括而言,大概有以下方面:
   药源优势——丰富、质优的地产药材资源。质优效良的地道药材是吸引各地客商、满足民众需求的主要产品,也是药市享有盛誉的重要因素。
   地缘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各地药市多处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处,前清即已形成的药市多位于内河航运、驿路运输的交汇处,清中后期出现的药市还占据铁路货运、海运等交通优势。
   客源优势一充足的客源需求。清代人口激增,人民用药需求增加,是清代药市兴盛之根本。
   环境优势——有利的商业环境。前清康乾经济繁荣期的有力环境保障,促进药市稳定发展。
   6.清代药市发展的意义
   药材用于诊疗之前,生产、加工和流通多离不开药市。因而药市的发展,无疑会对中医药发展带来相当的影响。
   首先药市中出售药材的品种、质量、数量决定了进入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药材品种、质量和数量。市中品种越丰,数量越多,民众所得越齐全。
   其次,药市中药材品种日趋丰富,使得许多地方草药、鲜药及海外药物通过市场流通各地,为各地医家所认识使用。清代本草著作中大量新增药物与此密不可分。
   最后,药市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大量传统及地方药材特色炮制技艺,推进中药炮制发展的同时,形成不少地方著名中成药品牌,如以祁州药市道地药材为原料,以同仁堂为代表的京派成药,以“广药”著称行销各地的广州中成药等,促进药市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中药事业(炮制与成药)的进步。
   7.结论
   药市自唐代出现,历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朝达到兴盛,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作为民间药材交易场所,其发展、演变历程,长期以来未受关注,缺乏系统全面的文献记载。
   本文基于文献记载,以考察和研究清代药市发展为核心目的,分区探讨各地著名药市发展脉络。通过搜集和查证散在相关文史、医药、经济著作中有关药市记载的文献证据,基本勾勒出清代药市发展的大体状况。
   药市的明确文献记载不晚于唐朝,宋代民间药市以成都药市最为著名。元代民间药材贸易亦十分活跃。明代市镇经济兴起,为清代药市兴盛奠定基础。药市经历前朝数代的发展,终于在清代逐步走向发展的高峰,形成以北祁州、南樟树两大药都为核心,网络各地区药市药材流通的规模化药市集散体系。
   清代药市兴起和庙会活动密切相关。管理多受地方药帮、行会影响。各地药市的形成,更与药源优势(丰富、质优的地产药材资源)、地缘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客源优势(人民用药需求增加)、环境优势(前期经济繁荣,后期商埠开放)相关,尤其各地丰富的地道药材品种不断进入流通市场,是药市兴盛发展的重要因素。
   清代药市对中医药发展也带来相当的影响。药市促进各地药材流通,尤其地道品种的交流,保障了民众治病救命的用药需求,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药市品种的日趋丰富,使得许多地方草药、鲜药源源不断地进入流通市场,为各地医家提供异地新的药物资源,清代本草著作中大量新增药物与此密不可分。药市本身的发展对于传承传统药材炮制技艺,促进中成药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药市的发展与医药的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本文探讨了清代药市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可知,药市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实现药材流通,满足民众用药需求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清代药市发展可为中国药学史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与线索,并为当今及其后药市发展提供借鉴。新中国成立以后,药市得到蓬勃发展,今天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认可的药材市场就有十七家。清代药市取得长足发展的诸多经验和优势,诸如便利的交通、利用庙会进行宣传造势、积极推广优质道地药材、加强成药的品种开发、推出精良的炮制加工技艺等都值得研究与考量,并使其成为推动当今药市发展的动力,促进其不断完善,取得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