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屈风光 |
专业: | 美术学 |
导师: | 邱正伦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西南大学 |
关键词: | 民间艺术;淮阳泥泥狗;泥塑造型;艺术语言 |
摘要: |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民间泥玩的一个总称,为淮阳“太昊陵”所独有,故又名“陵狗”;它造型古朴、雕刻粗犷、色彩明快艳丽、形态稚拙而又怪异,可以说,“泥泥狗”的艺术造型不仅承载着远古图腾崇拜文化的遗存,而且还记录着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轨迹,它既是原始民间艺术的一种拓展与延续,又是研究“民俗学”、“人类学”的一种活性史料,也正是这种独特神秘的造型使得它拥有了“真图腾”、“活化石”的美誉。 上世纪五十年代,淮阳“泥泥狗”几乎都是黑底彩绘的古朴造型,用当地艺人的话讲,它的造型是祖师爷留下来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它,改了就不是人祖爷的“狗”了。在对“泥泥狗”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疏通过程中,我也发现虽然“泥泥狗”自身作为民间工艺也受市场导向的影响,但它的造型理念从产生(据说是女娲时代)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发生过重大改变;让人迷惑的是,为什么它的造型能穿越上千年的历史而一直恒定不变呢?于是这也就触发了我对淮阳“泥泥狗”泥塑造型的恒定性原因的初步思考。 70年代以前,淮阳“泥泥狗”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处于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地带,它的艺术、文化方面的价值更是鲜为人知;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民俗艺术事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人们对淮阳“泥泥狗”的关注及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特别是在2006年申遗的呼声中,在民族文化抢救工程的社会背景下,淮阳“泥泥狗”才渐渐在我国民间民俗艺术中有了一席之地,人们也才开始逐步认识到它文化、艺术和社会方面的价值。然而,目前人们对淮阳“泥泥狗”的了解仍处在初步认识阶段,真正深度研究它的人很少,专门从事淮阳“泥泥狗”研究工作的学者及相关著述更少,各界学者对“泥泥狗”的关注仅限于它的来历及其造型特色方面,缺乏的就是对其造型中恒定性的关注,所以直到现在人们对淮阳“泥泥狗”这个民间艺术文化现象还是很陌生,本论文就是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对淮阳“泥泥狗”及其造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且更加侧重于对其造型中恒定性及其恒定性原因的探析性研究。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就淮阳“泥泥狗”的大体状况做了系统介绍,第二部分对其造型及其特色作出了简要的概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针对淮阳“泥泥狗”造型中的恒定性因素及造成恒定性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最后在结语处总结了淮阳“泥泥狗”造型中的恒定性对我们现代人的有益启示和参考价值。文章的重点部分(第三、第四部分)是主要从文化因素、地域因素、心理情感因素、社会生活因素四个方面去探析它造型中的恒定性原因,并指出它恒久不变的造型理念与民俗图腾文化、与我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与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我相信,对淮阳“泥泥狗”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其造型恒定性的研究不仅能丰满我国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的内延,而且也能为研究我国地域性的民俗艺术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我国本土文化的稳定性做深入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