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董刚明 |
专业: | 农业推广(林业) |
导师: | 李贤伟;曹昌楷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四川农业大学 |
关键词: | 土地退化;土壤检测;荒漠化防治;四川地区 |
摘要: | 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旱区(或干燥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大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因为荒漠化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土地生产力衰退,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深荒漠化地区贫困,威胁人类生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在全国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启动了包括退耕还林(草)等在内的“六大生态工程”及其它相关工程;全国人大于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200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我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通知》(林沙发[2003]190号)和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通知》(川林发[2003]216号)的安排,按照《四川省巴塘、得荣、乡城3个县荒漠化土地监测实施细则》,四川组织开展了全省的荒漠化土地监测工作。本研究即是对四川省巴塘、得荣、乡城3个县荒漠化的监测,并进行评价,主要结论是: ⑴四川省巴塘、得荣、乡城3个县荒漠化土地面积为467991.8 h㎡,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0%,其中巴塘县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15707.3 h㎡,得荣县131538.7 h㎡,乡城县120745.8 h㎡,三县荒漠化面积分别占四川省巴塘、得荣、乡城3个县荒漠化面积的46.1%、28.1%和25.8%。 ⑵四川省巴塘、得荣、乡城3个县按荒漠化类型划分,风蚀类型面积为89341.6h㎡,占19.1%;水蚀类型面积277846.4 h㎡,占59.4%;冻融类型面积100803.8 h㎡,占21.5%,同上个监测期(1999年)比较,风蚀类型面积增加495.0 h㎡,水蚀类型面积增加1391.5 h㎡,冻融类型面积减少455.5 h㎡。 ⑶按级别划分,轻度荒漠化面积233365.1 h㎡,占49.9%;中度156915.4 h㎡,占33.5%;重度73346.0 h㎡,占15.7%;极重度4365.3 h㎡,占0.9%,同上个监测期比较,轻度荒漠化面积减少709.8 h㎡,中度面积减少992.7 h㎡,重度面积增加2717.6 h㎡,极重度面积增加415.9 h㎡。 ⑷按土地利用现状分布为,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地在内的林地面积315360.8 h㎡,占67.4%;耕地面2453.5 h㎡,占0.5%;草地136923.8 h㎡,占29.3%;未利用地13253.7 h㎡,占2.8%,同上个监测期比较,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地在内的林地面积增加2079.6 h㎡,耕地面积减少437.2 h㎡,草地面积增加2202.0 h㎡,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413.4 h㎡。 ⑸1999~2003年间,四川省巴塘、得荣和乡城3县由于荒漠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2.5万元,其中巴塘县直接经济损失2228.0万元,乡城县损失2754.0万元,得荣县损失1020.5万元。 ⑹四川省林业部门在荒漠化土地监测乡内,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实施,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和群众性义务植树等工程措施,共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73071.8 h㎡,其中,封山育林22192.7 h㎡,人工造林(乔灌)6734.7 h㎡,飞播(乔灌草)4738.0 h㎡,退耕还林39406.4 h㎡。 ⑺四川省巴塘、得荣和乡城3县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劳动力素质低、压力大;过度放牧、生产方式落后、粗放经营;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其显著特点是,荒漠化以人为因素为主,其中樵采、过牧、其它人为因素占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