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革命样板戏意象系统论析

作者: 范贵清
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导师: 祝敏青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关键词: 样板戏;文学形态;修辞意象;意象系统;文学创作;舞台美术
摘要: 自1990年以来,样板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尤其是近几年,专著叠出、论文群发,角度各异,成果显著。然而,当前“样板戏”仍存在研究“真空地带”。在客观上,戏剧作为特殊的“写意性”的文学形态在审美规律上促成了政治--文学这一想象关系的建构。样板戏在选择了戏剧这一有利的载体之后,致力于构建一套严密的修辞意象系统以实现其政治话语与文学艺术的联姻。因此对意象的剖析和审视不失为研究样板戏一个新的角度。本文借鉴、整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对样板戏的意象作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论述。 总体而言,除引语、结语外,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合斯伯津(C.Spurgeon)和罗·海尔曼(R.B.Heilman)的意象分析法,详细阐述和分析样板戏的意象系统。在对样板戏意象有了较为整体、系统的归纳总结之后,第二部分进一步考察了样板戏意象的组合和整体构建,并通过分析得出样板戏意象的模式化和表情的空泛性。第三、四部分则分别从横、纵两个角度将样板戏同文革前后的文学创作进行比照,试图对样板戏意象的形成、发展作进一步客观、全面的考察。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分别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由于产生年代相近,作品风格相同,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常将样板戏同样板作品相提并论。 样板戏在成为样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剧《海港的早晨》等。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烙印。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那天,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给予了强劲的政治支持。其后,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钢琴伴唱《红灯记》等,陆续跻身样板戏之列。 由于产生于特定的政治年代,样板戏的创作理论、主题等具有一套特定的模式。“样板戏”创作的理论基础是“三突出”和“主题先行”。“三突出”,是指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即要求创作首先必须从革命主题出发。基于这样“强硬”的创作原则,样板戏陷入了模式化的泥潭。 当然,样板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对京剧的舞台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改革,在舞台美术方面,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再如,有层次的成套唱腔等。 文革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一些剧目又被复排、重演,音像资料被再版、翻刻,甚至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等。与此同时,样板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由于研究角度、研究思路的不同,学术界对样板戏的研究异彩纷呈,本文重点探究样板戏的意象系统,力图从修辞意象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样板戏。 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对1990年以来样板戏研究路向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主要有:样板戏文本研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样板戏研究、文体比较研究、戏剧艺术研究等四个路向。其次,还对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作了简要的叙述。 第一章详细阐述样板戏的意象系统。本章从戏剧意象的定义与戏剧意象说入手,在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意象分析方法之后,归纳并分析了样板戏的意象系统,按照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大体分知觉性意象和隐喻性意象两大类,每类之下还细分小类,如知觉性意象中包括:场景意象和人物意象,其中场景意象之下又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以便尽可能深入地挖掘样板戏的意象系统。同时也为之后的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重点审视样板戏意象的组合及整体构建。首先将样板戏的意象组合分为对立式和复沓式两种组合,然后从意象和意境二者的关系入手,考察样板戏意象的造境功能。最后得出,单部样板戏中甚至各部样板戏之间都存在意象的模式化现象,而模式化又导致了样板戏表情的空泛化。 第三章主要将样板戏意象作一个横向的对比,以更全面地认识样板戏意象。本章分别将样板戏改编本与改定本的意象、样板戏改定本和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样板电影中的意象进行对比。 第四章则通过纵向对比,分析50、60年代其他文学创作与样板戏意象的关联,以期进一步考察样板戏意象的生成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文革前后革命戏剧作品对样板戏的影响、样板戏与政治抒情诗意象的一脉相承、革命样板戏意象设计的“榜样”--十七年时期革命小说的创作。相对文革前后的其它文学作品,样板戏与它们存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表现主题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只是在表现手段、表达力度上各有侧重。 以上是本文的大体脉络。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