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焕然 |
专业: | 世界史 |
导师: | 曾玲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厦门大学 |
关键词: | 马来西亚;新山华人文化;文化建构;华人社会;文化人类学 |
摘要: | 在对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中,华人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涉及伴随华南移民而来的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华人在当地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历经从移民到扎根的本土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本论文运用大量的中文、英文、马来文文献,包括档案资料、社团文献特刊、剪报、金石碑铭等,以及在马来西亚和中国潮州等地做实地的丰富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访谈和问卷调查,从历史学对时间、空间与人的透视,结合族群认同、文化建构等文化人类学理论,以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边城,柔佛州首府新山华人社会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考察与讨论华人社会在当地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境中,基于本土关怀的自觉,如何进行华人文化再建构的历程。 “文化新山”指的是新山华人社会的文化建构。本论文处理的焦点,在于华人文化它“为什么”延续?它“如何”在调适于本土的境域中延续华人的传统,并且还建构起属于自身的文化。探此课题,需把握和理解战后“文化新山”的历史内在脉络和历史时空情境。其中涉及新山华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它如何运用其历史、社会、文化资源,在新山构塑“家园”认同的心路历程。 战后“文化新山”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于民间华社由下而上催发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情感。文化使命的产生,包括当代思潮的影响,文化护根的情感,亦有对本土的认同,并在华社“公”系统的文化场域里展现出来。 战后新山华人文化的建构,主要表现在宽柔中学的自主办学、文娱表演的社会实践及传统民俗节庆的再创造。这三者之间互为牵连。新山华社的文娱活动常以义演的方式,为宽柔中学筹款建校,让华教意识获得“保温”;传统民俗节庆的打造,其主要内容也是以文娱表演来充实。因此可以说,“文化新山”主要表现在华文教育和表演文化这两个层面。 回应于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塑造,从误解到理解,宽柔中学如今已是马来西亚最大型的中学,廿四节令鼓已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资产”,文化精英陈徽崇则获颁“国家文化人物奖”。源自潮州民俗的柔佛古庙游神,结合华人新年节庆,发展成为新山每年一度的盛大嘉年华会。中秋节提灯园游等文化节庆活动,不仅是族群文化一种有效的公共展示,同时更是借由精彩的文化表演,承传和再生华人文化,并建构和谐的对话场域,让政府和友族也能感受到华人文化节庆的社区共享,和华人社会心声的诚意表达。 战后新山华人文化的资源摄取,包括新山华人历史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再构,华人社会结构的重组,以及当代思潮与华人世界的文化交流。 新山华人的历史集体记忆来自其历史经验的遗产。但其历史意义的彰显,主要是战后以来,华团领导人通过对历史资源的再建构,倡议“古庙精神”、“义兴精神”,加上本地学者为之弘扬,才强化了新山华人历史集体记忆的功能效应。 新山华人社会结构的重组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新山中华公会联合五帮会馆,致力于维护和推动新山华社“一山一庙一校”的公共产业,并通过对华文教育的资助和统筹统办各项大型文化表演活动,进而巩固了其在新山华社中的领导地位。 “文化新山”的文化资源摄取则是跨国越界的。战后新山华人社会曾受左翼思潮的洗礼,也曾受现代主义的熏陶,它实际上是一个华人社会知识体系流动网络相互激荡的产物。 不仅于此,在当代华人世界里,即使是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摄取,而是双向接轨。柔佛古庙游神的震撼,廿四节令鼓的共鸣以及“三月初三锣鼓响”的潮州庙会,在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反促成了中国潮州地区对自身传统文化内省的“他山之石”。 在文化事业的推动上,不能忽略“人”的因素考量。学界以往的探讨,偏向刻板印象的“华商”论述,事实上,就“文化新山”的探视,华社精英中“人的素质”才是关键。例如“郭鹤尧模式”强调的务实与协商,是为“文化新山”华社领导的格局。此外,文化精英诸如“三陈一姚”等,他们实是创意连连地推动和策划文化活动的灵魂人物。 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新山区域史为研究取向,探讨战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问题,亦可作为中华文化在海外自成一个新生主体发展的文化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