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西北地区沙漠尘毒性研究及风沙尘肺调查分析

作者: 高金霞
专业: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导师: 王振全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兰州大学
关键词: 空气污染;风沙尘肺;肺巨噬细胞;肺成纤维细胞
摘要: 目的: 1.西北地区风沙污染严重,有关沙尘暴及风沙天气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开展短期急性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长期慢性危害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沙尘暴对肺部慢性危害研究报道更少。以和田为中心的新疆南部和以民勤为中心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是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了探讨沙漠尘致尘肺危险性大小,本文对和田沙漠尘和民勤沙漠尘中游离二氧化硅(SiO2(F))含量、分散度和可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细胞培养研究沙漠尘对大鼠肺巨噬细胞(AM)和肺成纤维细胞(PFB)的毒作用; 2.为了初步了解风沙尘肺的危害程度,对沙尘暴多发区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筛检,对风沙尘肺的患病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 方法: 1.2007、2008年春季,在和田、民勤、中卫、兰州地区于沙尘暴过后2~8h内收集降尘并采集受试地区沙漠原沙(沙漠尘),根据GB5748-19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测其SiO2(F)含量和分散度,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降尘中可溶性离子;用不同浓度和田沙漠尘、民勤沙漠尘和标准SiO2的悬混液培养AM,对照组用DMEM培养液培养AM,24 h后用MTT法测定AM的存活率,并收集细胞及上清液,检测AM内MDA含量、GSH-Px活力,上清液中LDH活性和TGF-β1含量;用收集的24 h AM培养上清液培养大鼠PFB,24h后测定PFB存活率及PFB内羟脯氨酸含量。 2.根据尘肺诊断标准(GB5906-1997),对玉门市疾控中心2005、2006、2007年777例可疑肺结核患者,作出尘肺诊断和X射线分期。 结果: 1.毒理学实验结果: (1)沙尘暴过境地区兰州市降尘中SiO2(F)含量与沙漠边缘地区比较,降尘中SiO2(F)含量较低(P<0.01);沙尘暴过后降尘中直径<10μm的尘粒比例是63.3%~84.%;西北地区沙漠边缘地区沙尘暴过后降尘中Cl-浓度为220(和田市)~980μg/g(兰州市);SO42+浓度为870(和田市)~5400μg/g(兰州市);NO3-和NH4+浓度在沙漠边缘地区低于250μg/g;而兰州市NO3-浓度为1400μg/g,NH4+浓度为510μg/g。兰州市降尘中Cl-、SO42+和NO3-含量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与对照组比较,和田沙漠尘400μg/ml以上组、民勤沙漠尘100μg/ml以上组和SiO2组的大鼠肺巨噬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 (3)随染毒剂量增加,大鼠AM内MDA含量和GSH-Px活力,上清液中LDH活力、TGF-β1含量均有增高趋势,当和田沙漠尘和民勤沙漠尘浓度达到200μg/ml时,MDA含量和GSH-Px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和田和民勤沙漠尘浓度100μg/ml以上组和SiO2组LDH活力高于对照组(P<0.01),两地沙漠尘浓度200μg/ml以上组和SiO2组TGF-β1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 (4)随着和田沙漠尘和民勤沙漠尘处理的AM上清浓度增大,各组吸光度值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当沙漠尘浓度达到400μg/ml时,PFB的MTT吸光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田和民勤沙漠尘浓度为400μg/ml时,PFB内羟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人群尘肺调查结果:2005~2007年可疑结核病合并风沙尘肺患者共107例,合并率超过10%,平均年龄为59.4岁,男53例,女64例:107例风沙尘肺患者中,I期和I+期52人,II期和II+期52人,III期3人:风沙尘肺合并肺结核所占比例达到72.9%;X线表现以p、q类小阴影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70.3%,不规则小阴影s、t和u类小阴影所占比例较少。 结论: 沙尘暴尘为高SiO2(F)含量、高分散度粉尘,具有较强的潜在致纤维化性。随着沙尘的飘浮和迁移会携带许多空气污染物,会导致其潜在危害性加大。 民勤沙漠尘和和田沙漠尘对AM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使AM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并能引起纤维化因子TGF-β1的释放。沙漠尘浓度较高时,可以引起PFB的增值及胶原的合成。 风沙地区风沙尘肺合并肺结核比例较高,提示在沙尘暴起源地人群有一定量的尘肺患者,与肺结核关系极为密切。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