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牛光明 |
专业: | 自然地理 |
导师: | 强明瑞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兰州大学 |
关键词: | 粒度组成;元素含量;柴达木盆地;沉积记录;冬季风演化 |
摘要: | 下西台剖面(3°18'19"N,98°03'26"E)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南缘,地处都兰-铁圭沙漠的边缘地带,都兰县下西台村西约3 km。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79mm,年均温2.9℃,年平均大风日数31.6天,大风天气集中出现在3-5月,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9天。剖面吡邻沙漠源区,沉积速率高,受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影响小,能够敏感地反映近地面风场的变化情况。 青藏高原是亚洲重要的粉尘源区之一,尤其对远程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粉尘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因此,研究下西台风成剖面记录对于重建冬季风演化历史和理解源区近地面风场在粉尘释放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西剖面露头3.52 m,据14C、OSL测年结果,建立了下西台剖面的时间序列。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东南缘风成沉积(下西台剖面)的粒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该区近5000 a来冬季风演化历史,5300-4300 a BP与2900-930 a BP阶段冬季风较弱;4300-2900 a BP和930 a BP以来冬季风较强。 同时,该记录揭示了二次冬季风突变事件:3960-3720 a BP,冬季风急剧减弱;1700-1400 a BP,冬季风急剧增强。 与青海湖、尕海沉积记录对比表明,5300-4300a BP该区域气候较湿润,该时期主要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末期或由大暖期向晚全新世过渡阶段,对应于剖面底部的古土壤层。 晚全新世以来,周边地区气候向干冷发展,这可能与冬季风加强有关。重建结果与周边记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2900-930 a BP期间的弱风场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局地气候的变化特征。 通过与敦德冰芯微粒浓度及GISP2冰芯陆源粉尘钾沉积通量对比表明,我国粉尘源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可能影响着敦德冰芯以及格陵兰冰芯的粉尘浓度的变化,源区近地面风场在全球粉尘循环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源区近地面风场与格陵兰冰芯粉尘通量的关系意味着柴达木盆地可能为东亚粉尘远程输送的源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