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戴可乔 |
专业: | 国际贸易 |
导师: | 曹德骏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西南财经大学 |
关键词: | 演艺产品输出;国际文化贸易;新经济社会学;社会资本 |
摘要: | 近年来,国际文化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展开,同时也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文化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出贸易也不例外,国际演出市场空前繁荣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大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表演艺术品种,但演出贸易却逆差巨大,而且输出演出节目类型单一,远未形成规模。对于此问题,我国相关学界的关注度却极低。因此围绕如何扩大演出产品输出,积极开发多样性演出产品,形成多元化演出产品出口格局,提高海外演出实际收益,扭转对外演出贸易逆差这些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本文主要观点 对国际文化贸易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当前国内学界对文化贸易的研究还远末细致化与系统化,研究成果也多局限于宏观层面。针对此问题,本文将研究范围细化到国际演出贸易这一特定门类,同时立足于微观层面,将表演团体演出产品输出这一特定经济行动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新经济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表演团体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其演出产品输出这一经济行动的成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演出团体的结构位置、网络位置及二者的交叉作用又构成其获取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紧接着本文区别了结构位置与网络位置对演出团体获取社会资本的影响的不同性质,认为演出团体可以通过自主地选择与行动,占据更好的网络位置以获取更好的社会资本从而获得产品输出行动的成功。笔者将这种自主选择与行动称为“社会资本的动员”,并认为与优秀演出经纪(贸易)公司密切合作才是演出团体动员社会资本的最优途径。 二、本文主要内容 文章立足微观表演团体角度,以新经济社会学为理论工具,以案例研究法为研究方法,着重论汪表演团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演出产品输出这一经济行动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其获取社会资本的因素以其动员社会资本的途径。基于此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阐明了论文选择的研究对象、理论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这样选择的原因和意义所在,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文化贸易与我国演出产品“走出去”。这一章的第一节给出了论文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文化、文化产业、国际文化贸易以及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第二节首先从获取经济收益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两方面阐述演出产品“走出去”的意义,紧接着介绍我国演出产品“走出去”的现状,着重点出我国演出产品输出存在巨额逆差以及类型单一、规模小等问题,从而引出本论文的写作意义。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此部分主要围绕新经济社会学展开。第一节主要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相互冲击与融合切入,介绍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介绍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包括众多学者对嵌入性、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而后阐释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点明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第三节概括性地阐释新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主张,也凸显出新经济社会学在解释个体经济行动和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独特视角与特殊优势。第四节主要介绍早期中国学者对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研究以及80年代以来新经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状况。第五节界定了本文中嵌入性、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为这些概念的运用打下基础。第六节则阐明本文的研究层面将集中于微观层面,即关注个体行动者的关系指向特性及其自身社会地位对其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本的影响。至于中观层面仅在模型假设中涉及,整个研究不会涉及宏观层面。 第四部分,社会资本理论模型。这一章是笔者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解,以社会资本为中心,进行的理论模型构建。 在第一节中,首先给出理论模型的一组假定。包括:1、假定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2、假定每一种有价值资源界定一个特定的等级制;3、假定大多数有价值资源嵌入于社会结构位置之中;4、将网络中行动者的社会资本定义为上述结构性的嵌入性资源;5、假定行动者的社会行动都是工具性行动,目的在于获取资源;6、假定个体之间的互动遵循同质原则,即个体拥有的资源越相似,他们在互动中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小,反之则反。 第二节给出理论模型的四个命题,分别是:1、社会资本命题,指出行动者行动的成功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正相关,并阐明其原因所在。而后给出测量社会资本好坏的标准,分别是与行动目的的相关性、达高性、异质性与广泛性,并指出第一、二个标准为核心标准。2、结构位置命题,指出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初始位置与其获取和使用社会资本之间存在联系,初始位置越好在获取拥有好的资源的社会关系上往往更具优势。3、网络位置命题,指出不同社会圈子之间的弱关系(即网络中的桥梁)在帮助个体在工具性行动中获取好的社会资本方面有积极作用,并解释这种积极作用的来源。4、结构位置与网络位置交叉命题:此命题将结构位置与网络位置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表述为网络位置优势依桥梁连接的不同结构位置而定,连接的结构位置越高,对个体获取好的社会资本帮助越大。 第三节对前述理论命题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并点出社会资本模型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即关系性、等级制结构背景与微观层次适用性。 第五部分,演出团体产品输出的社会资本实证分析。本章主要使用经验事实来印证前述理论命题。第一节针对命题1进行验证,选取了1930年梅兰芳先生携京剧赴美巡演以及1999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美演出两个案例,遵循逐项复制法则,论证演出团体产品输出行动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之间的正相关性。第二节论证命题2,选取了中国版歌剧《图兰朵》、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的海外巡演为案例,遵循逐项复制法则,证明演出团体的结构位置在其获取社会资本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理论模型中的命题3与命题4其核心都是关于网络位置,因此第三节将二者合并进行证明,选择了两个结构位置大体相同的演出团体——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与浙江昆剧团,通过比较二者近年来的代表性作品——昆剧青春版《牡丹亭》与《公孙子都》截然不同的市场运作轨迹与海外市场成绩来揭示网络位置对社会资本获取,进而对演出产品输出行动成败的关键性影响。 第六部分,演出团体社会资本的动员。第一节首先区分了结构位置与网络位置对社会资本获取影响的不同性质,指出演出团体可以通过自身主动的选择与行动,占据更好的网络位置,以获取更好的社会资本,并把这种选择与行动定义为“演出团体社会资本的动员”。第二节探讨演出团体动员社会资本的几个可能途径,分别为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之间的“血缘关系”、与海外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与演出经纪(贸易)公司之间的“商缘关系”。在分析了这三种途径各自的优缺点之后,指出与优秀演出经纪(贸易)公司建立“商缘关系”,紧密合作才是演出团体动员社会资本以成功输出产品的最优途径,并指出应该加强我国自有的演出经纪(贸易)公司的培育。在最后的小结中,指出虽然与演出经纪(贸易)公司建立“商缘关系”是一种对“生成性关系”的构建,需要演出团体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这种“商缘关系”在微观上有利于增加对外演出的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应,在宏观上可以扭转我国演出贸易的逆差,扩大其输出规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最后一部分,结语。主要站在国际文化竞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点明促进演出产品更好地“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三、本文主要贡献 本文的研究隶属于国际文化贸易的范畴,但是与以往此领域偏向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不同,本文的研究更加细致化和微观化,旨在探究其中演出贸易的内在规律,相信对微观演出团体的指导性更强。 本文选择新经济社会学作为理论工具,此理论在解释和分析微观主体经济行动上有其特殊优势,此外,以案例研究法为实证研究方法,相信能更具体、更全面地呈现个体经济行动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