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尚元 |
专业: | 经济思想史 |
导师: | 刘方健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西南财经大学 |
关键词: | 药材市场;民国时期;药材生产 |
摘要: | 关于我国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四川的市场发展状况目前学界尚鲜有人研究。本文从四川省情出发,以学术界目前很少注意的近代四川药材贸易研究为切入点,力求全面真实的反映近代以来四川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与市场发育度。 全文分绪论、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 前言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四川经济地理的研究做了总结,从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两方面说明了此论文的选题缘由。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阐述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阐述了四川药材生产与传统药材市场的历史,最早的药市即出现在中唐时期的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那时的梓州便为一个较大的药材集散地。梓州药市的发展推动了全国药材的流通与生产,对当地医药经济发展更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古代药市的特点之一是与药王庙会等民间习俗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四川的药材市场因为受交通条件所限,基本是属于小范围的区域性的市场,如梓州,虽是最早的专业性市场,但是规模有限,影响范围也难以达到全国。重庆开埠后,川江现代航运开通,四川的对外药材贸易逐渐兴盛,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药材市场网络,几十年的商业发展使四川药材贸易无论是在四川对外省还是对国外贸易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第二部分分析了四川药材市场繁荣的原因,文章认为四川药材市场繁荣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地理条件与近代运输条件,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中药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川历来为药材的主要产地,境内产药地带,分布颇广;近代运输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交通的近代化是经济近代化的必要前提,随着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国对长江上游交通的开辟,轮船航运、交通公路甚至航空等现代交通陆续在四川境内出现,使四川的药材业贸易更趋繁荣。 内部因素从药材生产者农民、药商以及政府来考虑。清末民初大量的赋税与债务致使农民从各方面寻求出路,种植药材就是其中的副业之一,它利用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大大活跃了四川的农村经济。同时,四川药材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得省内省外的药商陆续组织起来,建立行会,形成药材帮口。这种药业公会是药商为了自身利益而建立的行会组织,内部制定有规章制度,摊派捐税,甚至可以行使处罚。经营组织形式也通过专业分工,不同部门各司其职,经营组织大致可以分为字号、行栈、铺户三类。就药材市场而言,政府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它制定相关的制度,设立相应的卫生行政机构实行监控和管理,促进药材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药材业的繁荣带来了大量的税收,政府财政收入大增,但民国以后各界政府针对药材业的苛税不断增加,以致于后来成为扼杀四川药材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分析了市场运行体系,叙述了几个重要的药材集散市场:重庆市场、成都市场、万县市场、中坝市场、宜宾市场和灌县市场以及市场交易概况、药材业与金融业的发展状况。 第四部分分析了抗战之后四川药材市场衰落和萎缩的原因以及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