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德瑞 |
专业: | 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 |
导师: | 王宗礼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关键词: | 内蒙古;植被工程;种子植物;人工修复;植物多样性 |
摘要: | 内蒙古多伦县是我国北方草原带沙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优良牧草品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沙漠化速度加快,使该地成为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 本文通过对多伦县的植被状况及人工修复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地的种子植物区系、退化草场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沙地的人工修复效果、草场的封育效果及其评价、不同人工林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多伦县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植被的人工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的初步结论如下: 1、多伦县共有野生种子植物75科、245属和465种,分别占内蒙古全区野生种子植物的64.1%、37.5%和21.1%,而面积仅占全区的0.33%,结果表明多伦县种子植物种类具有相对丰富的特点;同时,科内属种的分布极不平衡,数量的多少不仅反映了它们在区系组成上的重要性,而且也体现了对地理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其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地理成分混杂且具有过渡性,具有一定数量的古老成分,特有性程度较低。 2、通过排序轴分类得到8种群落类型,即:Ⅰ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星星草(Puccinelliatenuiflora)群落;Ⅱ冷蒿(Artemisiafrigida)+冰草(Agropyroncristatum)群落:Ⅲ冰草(Agropyroncristat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群落;Ⅳ大针茅(Stipagrandis)+冷蒿(Artemisiafrigida)群落;V苔草(Carixspp.)+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群落;Ⅵ黄柳(Salixgordejevii)+差把嘎蒿(Artemisiahalodendron)群落;Ⅶ虎榛子(Ostryopsisdavidiana)+耧斗叶绣线菊(Spiraeaaquilegifolia)群落:Ⅷ人工林下的杂类草群落。这8种群落及其所占的面积比例能较好地代表该区的群落类型。并结合植物多样性的回归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3、通过对种-面积关系的调查分析,在项目区样方取样面积以10m2调查较好。项目区中的扁蓿豆、冰草、隐子草和羊草的重要值显著大于对照区,表明该区在实施项目后,有效地改善了退化草场的生境,使退化草场的植被有所恢复;苔草、虫实、狗尾草、沙鞭、沙葱、沙蓬的重要值明显小于对照区,沙生植物的大量存在,表明在未实施项目区,草场退化较为严重。 4、封育可使退化草场迅速得到恢复。对处于半干旱地区的退化草场,封育当年植被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就比未封育区分别提高37.5%、1.5倍和1.6倍。但是随着封育期的延长植被盖度、草层高度、牧草产量与未封育区相比增加趋势开始下降。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封育期以5年为宜。 5、在草原区的隐域性地带营造人工林不一定会造成物种多样性和草本植被生物量的显著减少,草原区营造人工林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与所造的林种有关,华北落叶松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小于兴安杨,与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