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纵观中国戏曲形成、发展的整个轨迹,有两个突出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一是中国戏曲尽管早在上古时期已见萌芽,为何仍需经历千百年之久的孕育、成长,直到宋元时始有“成熟的戏曲”登台?二是“成熟戏曲”产生后,却又经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阶段性嬗变,其行程如九曲黄河般曲折,有时甚至如风凰涅槃般艰辛,但始终波澜壮阔,日趋辉煌。其原因何在?
本论文参照史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和多重证据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微观交织,以探索揭示戏曲发展史中的上述奥秘。我们欣喜地发现:音乐不仅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孕育、催生、哺育戏曲成长的巨大推力,可以说,戏曲是在远古以来中华乐舞温暖的子宫里安然孕育和逐渐成形的,即便朱元“成熟戏曲”呱呱坠地之时,透过人量“官本杂剧段数”,仍不难发现戏曲的脐带,还紧紧连接在音乐歌舞的母体上。
我们还惊喜地看到,音乐也是引导戏曲战胜千难万险,“直挂云帆赴沧海”的希望女神。成熟的戏曲,依然面临无数“挑战-应战”的考验,音乐体制的巨人创新能力,时时显现。例如,南、北曲的产生,促成了南戏、元杂剧的形成与兴盛;当元杂剧面临衰落时,是南北合套的音乐体制挺身而出,既延缓了元杂剧的颓势,又促进新声传奇勃然生发;入明后,南曲在音乐方面的“改凋歌之”,衍生了昆山、弋阳、海盐、余姚等众多地域声腔,而魏良辅等人的昆山腔音乐改革,更宣告昆曲艺术取代元杂剧地位,揭开了数百年昆曲辉煌的帷幕。
清代中叶,板式变化体戏曲音乐经过长期萌发,促使梆子、皮黄等新声腔崛起,与传统雅部昆曲及弋阳腔诸戏争锋,一举占据剧坛主位;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京剧艺术流派纷呈,成就辉煌,成为继昆曲之后又一火剧种,显示传统戏曲已臻完美之颠。然而,转瞬之间,戏曲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连京剧也日趋衰落,以至社会上连连发出振兴的呼吁。新中国建立后人力推进戏改,十年动乱期间,京剧样板戏犹如昙花一现于文化沙漠,传统戏曲深受摧毁。但样板戏曲在音乐体制上的某些改革创新,至今仍受剑一定欢迎,却多少兆示着这是未来戏曲音乐体制的可能发展方向之一,甚至有可能成为戏曲继续前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综上,无数的挑战与应战,构建了戏曲代代继替前进的洪流,使得戏曲发展有如人类社会代代相承。音乐是引领戏曲走出一个个险滩、不断迈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重要力量。
剧种的产生、形成、兴盛,有赖于相关戏曲音乐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而剧种所以衰落受窘,戏曲音乐体制的陈旧和停滞不前也难辞其咎。因此,音乐体制的变革、发展,是戏曲继替过程中对各种挑战所作出的有力应战,是推进戏曲实现代继发展的重要保证。正是音乐体制的变革,引领着戏曲前进,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一代有一代之戏曲”的继替演进现象。
戏曲音乐体制的变革为何发生?如何发生?除求新求变的自身内因驱动外,也有各地各族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
当前,在百年中国新音乐变革发展影响下的戏曲音乐,进入了新的总结、探索时期。我们深信,倘若寻求朱来戏曲发展的突破点,则戏曲音乐体制的变革与突破,仍将提供重要启示和积极的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