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唐英及其戏曲创作

作者: 项晓瑛
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导师: 程华平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古代文学;清代戏曲;唐英剧作;花雅之争
摘要: 有清一代的戏曲作家中,有剧作存世的不在少数。作为清中叶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虽不大为研究者所看重,但这并不代表唐英的戏曲创作没有研究价值。笔者以为,唐英戏曲创作的影响虽然不及同时代的蒋士铨等人,但其意义同样不可小视。对唐英戏曲作品的研究可以回答戏曲创作发展在当时的发展、演变问题,并且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唐英的生平及交游情况,重点介绍、梳理其戏曲创作与活动,兼及其诗文创作及督陶成就,分析其戏曲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结合花雅之争的时代大背景,探讨这位未被列入一流,但正是代表了清中叶文人戏曲创作与实践“常态”的作家作品,以期揭示清中叶戏曲发展的总体走向。 唐英的戏曲创作一般在乾隆初年(1736)至十九年(1754)间,正值乾嘉剧坛花雅之争的酝酿期,研究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花雅之争的脉络走向、戏曲创作的雅俗倾向。回顾唐英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笔者以为,他对探索花雅合流道路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唐英的戏曲创作探索是不自觉的,我们甚至不能称其为“改革”,但是他的戏曲创作却是具有前瞻性的,唐英敏锐地感受到了新兴地方戏曲带给昆曲传奇的挑战,在花雅之争还未完全展开的酝酿期,唐英的剧作已经迈过“斗争”,走向“融合”。同时,唐英的剧作本身还是研究花雅之争的很好的历史材料。事实证明花雅之争的结果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昆曲虽然保留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失去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我们看到了“花”、“雅”两者在“争斗”过程中的互相融合、互相吸收情形,很好地研究、认识到这一点,或许会给当今社会的戏曲发展、前进之路带来一些启示。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