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殷丹 |
专业: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导师: | 陈爱敏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南京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美国文学;华裔作家;女性形象;《喜福会》;《蝴蝶君》;《骨》 |
摘要: |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一直是作家和评论家们感兴趣的对象。本文选取谭恩美小说《喜福会》,黄哲伦戏剧《蝴蝶君》以及伍慧明小说《骨》中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借助(通过)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从对抗到颠覆再到超越的发展过程作一些梳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正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学和其他少数族裔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在当今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超越对立,寻求多元共存才是我们应该持有一种正确态度。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还有三章。第二章分析了《喜福会》中两对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因为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了矛盾和冲突,而带来沉默的相处方式。论文试图指出这种沉默不仅是女性在语言上的沉默,而且是由此导致的女性思想的沉默和女性主体的消失。而华裔女性只有打破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立地面对生活,才能实现女性主体的重建,最终进入“喜福会”的境界。从此意义上来说,华裔女性的沉默实际上是对东方主义的抵抗和消解。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黄哲伦戏剧《蝴蝶君》中的京剧名伶宋丽伶,通过分析这个颠覆了东方传统女性柔弱温顺形象的角色,展现了剧作者对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蝴蝶夫人”的神话所进行的“解密”与解构,从而得出结论:虽然黄哲伦没有采用正面的对抗手段,而是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戏拟了殖民话语,但他的这部剧作在殖民话语内部引起了根本性改变,从而消解了殖民话语的权威,挑战了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话语。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伍慧明小说《骨》中主人公莱拉,她是个在男权、白人主流社会里背负了主要家庭责任的少数族裔女性,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对立。她妹妹安娜的死使她选择接受这些二元对立的同时存在,勇敢地消除两者之间互不相容的成分,从而完美地超越了二元对立。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意在指出在她身上实际上体现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在寻找自我身份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即从对生活与自我身份的迷惑,到认识自身力量与生命力的觉醒,也就是说,从被迫接受二元对立,到超越二元对立而建立多元共存的新话语。女性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通过三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华裔女性在寻找自我身份中从对抗、颠覆再到超越的过程。华裔美国作家借助文学作品,努力揭示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东方的的偏见,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表达了超越二元对立、倡导多元共存的美好愿望。这种从文字书写形式中表现出来的沉默、颠覆和超越,实际上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和其他少数族裔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这也是全球化和多极化时代的今天,文学批评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