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静 |
专业: | 音乐学 |
导师: | 郑锦扬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福建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泉州;高甲戏音乐;乡土艺术音乐 |
摘要: | 泉州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与梨园戏一起活跃于泉州的泉腔剧种。高甲戏音乐形成主要获益于闽南丰富多彩、多元交融的戏曲生态。高甲戏所生存的闽南戏剧生态中,偶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北宋陈淳记载当时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今泉州仍有俗语:“前棚嘉礼,后棚戏”。意思是说遇到酬天大典,或其他婚庆,一定要先演嘉礼(即傀儡戏),然后再演人戏。闽南地方戏曲在剧目、表演、音乐等方面都受木偶戏影响极深,至今各剧种仍尊称傀儡戏是本剧种的师傅。这种共生共荣的状态,为相互学习表演技艺提供了可能。闽南戏曲艺术荟萃,在这片人文深厚的土地上,当时与高甲戏共存的,有梨园戏、打城戏、傀儡戏、布袋戏等本地剧种,还有昆曲、京剧等外来戏剧。梨园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不能不对形成与发展中的高甲戏产生影响。比如,高甲戏的傀儡丑,就吸收了提线木偶的表演方式,在艺人的长期揣摩和创造下,灵活运用,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并成功地被运用到剧情表现当中,不断发展成熟。泉州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与南音、泉州民歌、泉州地方剧种之间的联系密切,高甲戏与泉州民间乐种在乐队乐器和乐队曲牌之间的联系密切。 本文研究涉及了历史学、音乐学、比较学、戏曲学、曲牌学等学科研究,采用了音乐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图表法,实地调研、采访与历史文献研究相结合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