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清末民国的闽西为中心

作者: 钟晋兰
专业: 人类学
导师: 林国平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关键词: 闽西;乡镇墟市;民间信仰;庙会;历史人类学;清末民国
摘要: 本文以清末民国的闽西为研究中心,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与探讨了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问题。认为: 1、闽西乡镇墟市的民间信仰构成之所以千差万别,丰富程度相距甚远,是墟市规模大小、宗族构成、墟市位置、货物流向、墟市的双重性、墟场大姓的影响以及墟市周边乡村信仰构成等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透过墟市神明活动可以反映墟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在宁化县安远墟,每年六次规模较大的神明活动反映出安远墟场流动人口较多,货物交易频繁;在社会结构上,少强宗大族,多小姓弱房;在民众的生计方式上,以农业与商业为主;在地方事务中,地缘与业缘因素比血缘因素的作用更大。 3、国家与地方两种力量往往同时在墟场的民间信仰中得到体现:在宁化县河龙乡伊公信仰的缘起中,国家与地方两种力量几乎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扩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动、经济交往的延伸、姻亲关系的牵引、宗族迁移的播散以及抚慰乡民焦虑心理的需要所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的力量占了主导,但国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