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

作者: 王杰瑜
专业: 历史地理学
导师: 朱士光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摘要: 晋冀蒙接壤区在历史上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交接区,是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之处;在自然地理上,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界面性地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本区表现得极其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草场退化,植被稀疏,土壤侵蚀强烈,沙尘暴日益严重,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的趋势明显。晋冀蒙接壤地区今天的环境状况,是历史时期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清时期是本区域生态环境变迁非常重要的时期,除影响环境变迁的气候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的干扰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该区域的迅速开发,其林草植被逐渐萎缩,河湖等水文状况不断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进一步加剧,因此对把握这一地区特定历史时期内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迁影响,探求这种变迁的内在规律并进而为当前及今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本文通过广泛收集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深入实地调查,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晋冀蒙接壤地区在明清时期气候和经济社会的变化,选择土地垦殖、植被、水文、土地荒漠化以及自然灾害等能够较为反映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几个要素进行了系统而充分的讨论。希冀复原明清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整体面貌并揭示引起这些变迁的动因。 本文除导言外,正文共设置六章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对晋冀蒙接壤地区的人文因素进行了论述。本章围绕明清时期该区域社会政治、人口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聚落变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社会政治方面,以明代诸如设置卫所、修边筑堡、谨烽燧等的边防建设,清代沿边地区实行撤卫所改置州县的行政革新与边外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以及后期的盟旗与厅州县二元管理体制等为论述的核心内容。社会政治的变化必然引发人口结构与数量的变化,就人口的变化,本文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就聚落空间布局变化进行简析。本章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这一历史时期人文因素变化的特点以及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程度。 第二部分即文章中第二章,对该区域在明清时期的气候进行了分析。文章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气温和降水两个重要因子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干冷是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即文章第三、四、五、六章,结合人文和自然因素,围绕土地垦殖、植被、河湖、水旱灾害等几个生态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论述。在论述要素变化的过程中,既注意到各个要素变化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也论及这些要素变化对当时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即结论部分,评价了晋冀蒙接壤地区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分析了生态环境变迁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人地关系提出建议。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