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华 |
专业: | 音乐学 |
导师: | 谭萍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中国音乐学院 |
关键词: | 民族声乐;三结合唱法;声乐教学方法 |
摘要: |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到今天已有了厚实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传授经验,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它融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身,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审美、民族情感和民族气息。 河南大学的武秀之教授于1985年主持完成民族声乐科研项目“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开始探索着用三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既能唱茶花女(西欧古典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又能唱白毛女(中国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也能唱七仙女(中国戏曲)。 中国音乐学院谭萍教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教授过不少的戏曲演员(包括京剧、豫剧、评剧、北京曲剧、云南华灯、湖南花鼓、江西采茶,以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等南北诸多剧种、曲种)。在教学中谭萍教授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戏曲演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以两位教授各自的声乐教学方法为案例,通过对以上两位教授的声乐教学比较、对照,围绕两种不同的民族声乐唱法中关于共鸣腔体运用、歌唱喉头的状态、气息的控制与正确使用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自身在跟随两位教授学习的体会进行探讨。从对两种民族声乐唱法比较研究中看中国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