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样板戏”研究

作者: 邵宇彤
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导师: 逄增玉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样板戏;文化现象;艺术价值;本体缺失;理想主义;英雄主义
摘要: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样板戏”的概念、内涵及其由来以及“样板戏”诞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概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戏剧改革,并对五四运动中有关戏曲方面的主要理论主张及其得失进行了分析,将一些新剧的创作和旧戏的衰落之因果呈现给大家,还介绍了延安时期的平剧改革,重点谈了延安平剧院的创作活动和京剧现代戏《逼上梁山》,以及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给延安平剧院的信和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戏剧改革与后来的“样板戏”紧密相连,所以重点对1958年开始的戏剧改革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氛围中提出的“两个批示”对“样板戏”产生的影响,对于“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几部“样板戏”的产生过程,讲述了时代大背景对“样板戏”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用一部分文字具体讲述了江青和“样板戏”的关系,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尽量做到客观真实。“样板戏”独占文坛十年,影响了中国十年,从政治、文化到思想、意识,从历史到文学,从经济到社会,从上至下,大江南北,范围广大,影响极深,由于它的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令人回味值得认真研究。长期以来对于它的存在褒贬不一,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对此也做了评述。文章对“样板戏”的历史地位给与了公正的评价:“样板戏”现象值得人们深思,“样板戏”是京剧现代戏改革的成果;“样板戏”的剧本既非“文革”产物,也非江青独创;“样板戏”是被“文革”所绑架,致使人们曾经一度对它产生反感,实际上并非它本身的错。第二部分指出了“样板戏”的谬误所在,既有理论上的谬误,即“三突出”、“三结合”、“二革”等等,也有作品上的谬误,如“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反面人物鬼化、基本人性被抹杀、作为政治工具等等,但却不可否认“样板戏”自身的价值所在。“样板戏”是对传统京剧革新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京剧的模式,选择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对念唱做了口语化处理,其唱词极富特色,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样板戏”的作品塑造了不少人们喜欢和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说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一批看似普通实际非凡的人物,还有一大批英雄母亲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样板戏”的重心,“样板戏”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他们展现给大家的。 文章总结了“样板戏”的艺术成就,它保存和再现了民间文化传统;充分运用和发扬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其念白传承并超越了传统京剧;于会泳创造的腔词音乐体系在“样板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不仅为它自身添了彩也为今后的京剧现代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样板戏”的社会价值也进行了理性分析,对“样板戏”的认识做出了公允的评价。首先要为“样板戏”正名,因为“样板戏”这个名称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它应该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京剧现代戏,让“样板戏”这个怪称从此寿终正寝。其次是平心静气地来评论“样板戏”,“样板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它大多还是好的,它是一部以革命的人民和人民的革命为中心的史诗剧,它所倡导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应该发扬光大。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