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中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

作者: 张兴
专业: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导师: 武阳丰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关键词: 房颤;肥胖;血栓栓塞;超声诊断;危险因素
摘要: 中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长期发作对健康危害严重,是引起脑卒中,心衰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措施且手术治疗费用昂贵治疗后尚有较高的复发率已经成为本世纪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寻找可改变的房颤危险因素突显其重要意义。近来国外研究表明肥胖与房颤存在关联。然而几乎没有来自亚洲人群的报道。在人群整体BMI水平较低的我国人群是否仍有上述关联呢?本次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目的:初步探索中国中老年人群肥胖与房颤的关系,为房颤病因研究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的研究,项目编号:2001BA703814)2004年秋季在全国10个地区(北京石景山农民、北京市居民、山西盂县农民、江苏金坛农民、浙江舟山渔民、广西武鸣农民、陕西汉中农民、四川德阳居民、广州番禺农民及黑龙江牡丹江居民)进行的35岁以上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的横断面资料,进行肥胖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排除体重指数不足18.5的人群后,共有18115人资料完整,进入最后分析,其中男性8029人,女性10086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不同肥胖水平的房颤风险。 房颤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心电图确定,任一者为阳性者定义为房颤。房颤患者进一步接受了详细的病史调查和超声心动检查。非瓣膜性房颤定义为超声诊断显示没有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分析时进一步剔除了手术后房颤和甲亢引起的房颤及超声和房颤病史检查缺失的患者。 肥胖的测量指标有二,分别为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体重、身高和腰围由调查员采用标准化手段测量。BMI=身高(cm)/体重(Kg)<'2>,BMl<24 cm/Kg<'2>定义为体重正常,24 cm/Kg<'>2≤BMI<28 cm/Kg<'2>定义为超重,28 cm/Kg<'2>≤BMI定义为肥胖。WC(cm)作为分组变量时分为正常、轻度升高和重度升高三组,切点在男性为85cm和95cm,在女性为80cm和90cm。 结果:共发现房颤患者193人,男性89人,女性104人。房颤患病总体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6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明显增加。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4.2%、13.1%;腰围轻度升高和重度升高率为32.6、16.O%。房颤患者的年龄、BMI、心肌梗死患病率、左室肥厚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饮酒率等均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 以往研究表明瓣膜性疾病、手术、甲亢等亦为房颤的危险因素,但是十五攻关课题仅对房颤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和详细的房颤病史调查,因此无法在模型中控制上述因素,因此考虑剔除瓣膜性房颤、手术后房颤及甲亢引起的房颤后进一步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男性不同病因的房颤构成比为非瓣膜性房颤79%、瓣膜性房颤<'*>21%;女性不同病因房颤构成比为非瓣膜性房颤65%、瓣膜性房颤<'*>35%。 结论: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密切相关。此结果提示肥胖可能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干预肥胖可能起到预防房颤的作用。使用腰围和BMI联合评估肥胖与房颤的关系更为充分。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