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

作者: 蔡连卫
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导师: 王平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山东大学
关键词: 杨家将;小说;传播
摘要: 本论文关注的是杨家将小说的传播问题。杨业祖孙三代英勇卫国的事迹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却是历千年而不息,至今仍是尽人皆知。郑振铎说:“在中国社会中,北宋杨家将与唐之秦琼、尉迟恭、薛仁贵,汉之关羽、张飞有同样的威权,他们的故事是最为一般民众所喜欢歌唱传说的”。但是,对杨家将故事这个有着广泛影响和知名度的文化传播现象,研究者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尤其忽略了其轰轰烈烈传播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有必要以传播的视角对其加以审视。在杨家将故事的流传过程中,杨家将小说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关节点,它集之前各种片断分散的杨家将故事之大成,在其形成之后,又因其故事的丰富与人物的众多,成为后世各种杨家将文艺作品的素材来源或重要借鉴,因此,杨家将小说堪称杨家将故事的定鼎之作。所以,论文就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杨家将小说上,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杨家将小说的传播问题。 论文采用由史到论的思路,先以传播学的方法梳理杨家将小说的形成、传播历程与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再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考察其传播背后的深层原因。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对杨家将本事进行了简单的叙述与考证,因为这是我们研究的史实基础。本章首先略述了杨氏一族的基本史实,指出杨业祖孙三代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及其三代不渝为国收复失地的志向,是后世杨家将故事传播的史实基础。其次,对杨业的家世籍贯、杨业入宋的真相、杨家将幽州战功的真伪、杨延昭与“杨六郎”的称谓、佘太君与穆桂英形象的来源等几个存疑问题,作了简略叙述与初步考证,指出后世对杨家将故事的渲染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或逻辑的合理性。最后,对孟良、焦赞、八(大、贤)王、寇准、王钦(王强)、潘仁美、萧太后等几个重要人物本事进行了简略述考,初步探索了这些人物进入杨家将故事的原因。 第二章梳理了杨家将小说的形成过程,追索了其形成的原因与意义。首先对杨家将小说形成之前杨家将故事的传播情况作了大体的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宋元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的杨家将故事,是杨家将小说形成的基础,没有宋元以来几百年滚雪球式的累积,也就没有杨家将小说的形成。其次,我们追索了杨家将小说在明后期形成、在清中后期丰富的原因,认为其形成、丰富均与当时特定的 的社会环境及杨家将故事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最后我们分析了杨家将小说的形成在杨家将故事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认为杨家将小说的形成,不仅使杨家将故事基本定型,结束了之前杨家将故事传播片断分散与讲唱为主的状态,而且开启了杨家将故事传播的新阶段,因此是杨家将故事的定鼎之作。 第三章对杨家将小说的传播历程做了大致的梳理。按照在不同时期传播兴盛程度的不同,我们将杨家将小说的传播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是传播的初兴期,此期文本传播在明木较为发达在清初异常萧条,戏曲与曲艺传播刚刚起步;从清中叶到清末,是传播的发展期,此期文本传播达到高峰,戏曲与曲艺传播逐步兴起:民国时期,是传播的繁荣期,此期文本传播走入低潮,戏曲与曲艺传播却走向兴盛,绘画传播刚刚萌芽;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是传播的鼎盛期,此期文本传播继续萧条,戏曲与曲艺传播达到巅峰,绘画传播兴盛起来并达到顶峰,影视剧传播初步兴起:20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是传播的转型期,此期文本传播依然萧条,戏曲、曲艺、绘画传播都走向低潮,影视剧传播颇为兴盛,网络传播初步兴起,影视剧传播与网络传播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第四章总结了杨家将小说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变异。在杨家将小说四百余年的漫长传播过程中,杨家将人物形象与杨家将故事的基本精神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人物形象的变化,我们重点关注了两点,一是杨门虎将形象的丰富与发展,包括杨门虎将群像的增加与孟良焦赞形象喜剧色彩的增强,二是杨门女将形象的演变,重点描述了杨门女将形象从单薄到丰满、从仅有征战之勇到可以杖钺专征并充满报国豪情的转变。对杨家将小说传播过程中基本精神的变异,我们重点描绘了三点颇有意味的变化,一是宫廷大戏《昭代箫韶》对民族矛盾的淡化与对忠孝思想的突出,二是90年代后杨家将电视剧对杨家将小说忠勇精神的冲淡与背离,三是网络文学杨家将对杨家将基本精神的消解。 第五章探讨了传播环境对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影响。第一节以杨家将小说在清代的传播为例,探讨了传播环境对杨家将小说传播态势的影响,认为此期杨家将小说文本、戏曲与曲艺传播态势的不同,是缘于传播环境的大相径庭。第二节以杨门女将形象的演进为例,探讨了传播环境对杨家将小说传播信息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明末到20世纪50年代妇女观、男女平等文化思潮与社会政治背景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并以之与各个时期杨门女将形象的变化作了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杨门女将形象的演进是特定传播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论述了传播媒介对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影响。首先,探讨了印制媒介与杨家将小说大众传播的关系。通过对书籍媒介与书籍传播、印刷画媒介与绘画传播的考察,论述了印制媒介对杨家将小说印制传播的影响。其次,探讨了人际媒介与杨家将小说人际传播的关系。通过对戏台戏班与戏曲传播、书场与说书艺术传播的考察,论述了人际传播媒介的发展对杨家将小说人际传播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电子媒介与杨家将小说大众传播的关系。通过对广播媒介与广播评书、影视媒介与电视评书电视剧、网络媒介与杨家将网络传播的考察,论述了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对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影响。 第七章探讨了传播受众与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了普通受众与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关系。首先,通过普通受众民族文化心理的消长、审美趣味的变化与杨家将小说传播态势变化轨迹的对比,论述了普通受众对杨家将小说传播态势的影响:其次,以杨家将小说的清代文本传播、90年代后影视剧传播为个案,具体论述了普通受众对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影响。第二节论述了特殊受众与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关系。通过满清统治者与杨家将小说戏曲传播、文艺工作者与杨家将小说传播的个案,论述了特殊受众对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影响。第三节,以京剧《四郎探母》跌宕起伏的遭遇这一典型例子,再一次论证了受众对杨家将小说传播的影响。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