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刁先生家藏“同豫轩”和“鉴古堂”的清代御园春墨,清雅古朴,把玩之下不忍释手。清代的同豫轩和鉴古堂都在今中南海内“流水音”附近,位置在宝月楼(今新华门)的东边,是当时的重要建筑。
先说同豫轩。刁先生的御园春彩墨,胭脂红色,重约50克,假山形,高8.5厘米,宽5.5厘米,厚1.2厘米,锯齿形边缘。正面山头右侧阴刻楷书洒金“同豫轩”三字,画面以古树为主,辅以假山。古树形状奇特,是“人字柳”,它在假山的缝隙里主干从右向左大幅度屈曲斜倾,侧干拔地挺生,在主干分杈处撑拄住主干并与之连为一体,主杈之一继续向左平斜,另一主杈在向上斜挺中生三个分杈,两分杈向右枝叶纷披,另一分杈向左下倾。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枝柯偃仰,山有形,树有姿,奇险中求平衡,引人思索,赏心悦目。背面刻一株古松,主干右斜出画面,分枝在高空盘旋,荫庇着数楹卷棚顶古屋。
《国朝宫史》卷15载:“由清音阁沿堤而南,土山隆起,山岭有门三楹,北向。入门,崇基二层,上为同豫轩。轩广五楹,其西与宝月楼相望……。”按此说,同豫轩在中南海清音阁南边的土山上,轩有两层五间,有牌匾有对联。“同豫”就是与民同乐的意思,同豫轩紧傍赐宴同欢的紫光阁,乾隆的诗句里有“和乐愿同民”、“吾民同豫吾恒愿”可证。乾隆在同豫轩作的诗歌比较多,《国朝宫史》和《日下旧闻考》各载4首,《国朝宫史续编》载23首,五言七言都有,是乾隆皇帝所作诗歌集中的地方之一。从诗歌内容看,他在同豫轩登高望远,浮想联翩,吟诗作赋,赏“雨后峰姿”“风前竹韵”,研究《周易》《尚书》,思先忧后乐之理……
为什么此墨的主景为“人字柳”呢?原来,同豫轩附近就是太液池,清代时池畔有一景就叫“人字柳”。那柳的主干“人”字而立,冬枯春荣夏荫秋拂,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种植的,到乾隆年间已是“数百年以上物”。人字柳符合乾隆皇帝的“人本”意识,与同豫轩的名字意义有联系。乾隆17年(1752)皇帝为柳题诗:
“人字低临太液池,栽培谁辨永宣时?
居然后老同彭祖,未觉先零傲悦之。
春景青瞳仍望望,秋风绿发故丝丝。
世间松柏翻难并,得地延年意可思。”
那柳在乾隆32年(1767)秋天被大风吹倒死去,皇帝很伤感,下令补种并做了“人字柳赋”的散文。因乾隆喜爱“人字柳”,在诗里说“人字柳”寿比彭祖,同豫轩彩墨的主景为“人字柳”就是借柳祝寿,墨为山形也有这层意思在内,古语有“寿比南山”的吉祥语。
再说鉴古堂。刁先生的御园春彩墨,重约30克,胭脂红色,不规则长方形,下部菱形,中部鼓形,上部为假山形,巧妙组合成古董铺招幌的形象。它高9.8厘米,最宽处4厘米,厚1.1厘米。边款为“乾隆五十年制”六字,证明该墨诞生于1785年,距今22年了。正面刻画主题为双耳宝鼎,鼎足饰龟背锦纹并悬一古灯,鼓形为鼎腹,横刻楷书“鉴古堂”三字,巨大的鼎耳高出鼎口,鼎的口沿饰回纹,鼎口内高耸蕉叶。鼎上方三口大缸套叠,鼎耳右侧缸体刻龙子之一的椒图面目,缸的口沿布满回纹、祥云纹、波浪纹饰。背面刻画与正面相同,但鼎腹部没有了文字。总的感觉是古朴、祥和,把“鉴古堂”当成了古代珍宝的荟萃之地。
鉴古堂在同豫轩的后边,有“复道”与同豫轩相连。有三楹房屋,存图书和文房四宝。左为香远室,右为静柯室。乾隆有御制鉴古堂一诗:
“壁号图书聚,筵惟翰墨摊。常怀三鉴对,宁棘一身安。
无逸凛明训,与稽惬古欢。顾名思义处,所愧是贞观。”
从上诗看,鉴古堂取名来自于“三鉴”。鉴,镜子,古代多以铜制。“三鉴”一词源于唐太宗,他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的话。唐太宗是把贤臣魏征作为镜子,匡正自己的过失,开创了盛世“贞观之治”。乾隆牢记“三鉴”,以明君自比,清代初期的“康乾盛世”与此有关。●门学文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