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
石景山下的永定河畔,曾有一尊庞村铁牛静卧!
庞村铁牛曾是永定河上的著名景观。十多年前,翟连学的《永定河的镇河神牛》一文,披露过庞村铁牛的秘密。因为铁牛在1958年就化成了铁水,所以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似乎从未见过神牛的真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北京水利局刘延恺先生那里,得到了一张老照片,庞村铁牛的真容终于进入了我的眼帘。请看:
照片的来历还不清楚,但它曾登载在一份杂志的封底,标题是“庞庙村永定河畔黑铁牛”。很显然,所谓“庞庙村”是指永定河畔的庞村,因铁牛的背后是庞村大庙——北惠济庙。
《永定河的镇河神牛》一文讲:“庞村曹洪元等老人们说:铁牛与真牛相仿佛,由百余块生铁铸就。铁牛蹲在两米高的砖台上,身长约2米,高约80厘米,头部弯向西北,面向永定河上游。铁牛中的一块生铁上铸有文字,但文字人们已经记不清了。相传牛腹内有两个称金鸽子,如遇河水泛滥,则此牛大吼,洪水当即退却。不知何年何月,金鸽子被“南蛮子”憋走了,使牛臀裂开了40余公分长、指尖宽的大缝。从那儿之后,牛就再也不叫了。还有的说在一个阴雨天,雷鸣电闪,牛臀猛然开裂,金鸽子飞走了,牛因此失去了灵性,再也不叫了。”
老照片印证了老人们回忆的准确性。那牛确实是生铁铸造,通体颜色发黑,卧在高台上,头扭向永定河。牛身瘦长,体态呈安祥冷峻的观察休息状,没有汉唐牛的肌肉发达和怒目突睛。牛角锐利颀长,不似汉唐牛的短粗和突向两侧,而是细长且近乎直立向上。牛背侧面有两块平面,应该是记载铸造年代和原因的铭文所在之处。因为古籍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我们目前还无法知道铁牛的准确铸造年代,这是很可惜的。但从其建在北惠济庙前并与颐和园铜牛的造型相仿来看,铁牛至少应该是清朝康乾盛世的作品,怎么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黄河铁牛
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在大河岸边或湖边建铁牛呢?
首先是镇河防患。牛是神兽,传说古代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乾隆皇帝在颐和园铜牛上所作《金牛铭》说的“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就是证明。长期以来,永定河对北京安全构成过巨大威胁,人们希望河水平静下来,就把期盼寄托在铁牛身上。
其次是渡口锚固的需要。《三辅黄图》曰:“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例如黄河铁牛,就是中国唐代开元年间蒲津渡铁浮桥东岸的“固地锚”。庞村附近原来也有古代渡口,明清时期也有板桥存在过,庞村铁牛也应该发挥过类似的作用。
第三是报警。据说庞村铁牛是空心的,口中有气流哨,汛期时可以发出巨大的吼声,十几里外都可以听见。它与附近的水志、十八蹬一起构成了永定河的防御报警系统,使今人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才智。
总之,庞村铁牛见证了永定河的洪波激浪,见证了古人治河的伟业壮举,是古人期盼神力又要摆脱神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产物,是古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文化心态标志。如今,永定河上有了莲石湖公园,铁牛这一景观应该早日恢复了。●门学文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