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京西古道的变迁(上篇)

京西古道的变迁(上篇)

鸟瞰模式口驼铃古道

京西古道,东连京师,西通塞外,为沟通北京与河北、山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即道路,为经行往来之路。旧时,区境内的京西古道有二条:一条是玉河大道,另一条是京西大道。

玉河大道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卢龙节度史刘仁恭兴建大安山馆。三年后(900年),刘仁恭在大安山馆长住,求道成仙,整日沉迷于穷极奢靡的生活。此时,刘仁恭在大安山周边划一方圆百里的小县——玉河县,以当地的民力供其役使。为连接幽州城与大安山馆的交通,修筑了一条道路,因道路大部在玉河县境内,故名“玉河大道”。玉河大道年代久远,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当为京西古道之首。

明人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是目前可以见到的一部宛平县的最早志书。《宛署杂记》记述的玉河大道走向相当详细:“一道自八里庄八里曰南田村、曰羊望店、……曰要哥庄、曰田哥庄、曰张义村、曰吴家村、曰瓦窑头、曰东安庄、曰鲁国、曰南下庄、曰八角庄、曰古城村,又五里曰宫村,又三里曰杨家庄,曰北西安,又四里曰石景山。近浑河有板桥,其旁曰庞村、曰杨木厂(沿浑河堆马口柴处)。”

羊望店即今羊坊店。《宛署杂记》载:“钦赏……太监张诚房一所,系抄没何忠庄房一所,在阜城(成)关外坊羊房店,万历□年赏。”羊房店昔日为交易羊的场所并设有夜宿的旅店,1953年,定名为羊坊店。今属海淀区辖村。

要哥庄(今岳各庄)、张义村(今张仪村)、吴家村、瓦窑头(今小瓦窑),以上村庄均属丰台区辖地。

东安庄(今衙门口),鲁国(今鲁谷)、南下庄(今下庄)、八角庄(今八角村)、古城村,以上村庄均为石景山区辖村。又五里曰宫村(今龚村),今属海淀区辖村。又三里曰杨家庄(今杨庄)、北西安(今北辛安),又四里曰石景山。近浑河(今永定河)有板桥,其旁曰庞村、杨木厂(今养马场)。以上村庄均属石景山区辖村。

养马场村南沿永定河而上,旧有板桥一座,渡河揽索一条,曾是永定河历史上重要的渡口之一,古称杨木厂,为明代林衡署御用马口柴的集散地。马口柴系明宫廷御膳房用柴,产地在永定河支流壶流河流域的河北蔚县。马口柴长一米许,两端开成马口形以便用绳捆成束;成束的马口柴放入河中顺流而下,漂流至杨木厂渡口,取上岸后晾晒再运往京城,以供御膳房及天坛焚燎之用。因马口柴色泽白净,酷似杨木,俗称杨木场,后因“杨木”、“养马”谐音而讹传为今名。

石景山御道位于庞村以南。永定河在官厅水库未修筑以前,每年的桃花汛、伏汛和秋汛到来之际,河水从干涸转为奔流。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沟通两岸交通,便于皇帝通行,曾经铺设简易的木板御道。清雍正年间(1723—1734年),于庞村南建旱桥御道。

京西古道的变迁(上篇)

蹄窝

相传,乾隆帝为求长寿,请替僧出家于潭柘寺。故每年六月乘肩舆从京城起銮,出阜成门,当天到达庞村惠济祠驻跸。惠济祠即北惠济庙,位于庞村西,当地人称为西庙。惠济祠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坐北朝南,三进院落,门额“敕建北惠济庙”为雍正御笔。进山门为御碑亭,御碑上镌有雍正御制碑文。碑亭东西有钟鼓二楼。碑亭以北正殿称前殿,为龙王殿,供奉永定河神。殿内悬匾额“安流泽润”,为雍正御笔;殿前匾额“畿辅安澜”,为乾隆御笔。前殿东西有角门通二进院,正殿称后殿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东西有小门通三进院,院内有乾隆御碑亭,碑阳刊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诗,碑阴勒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诗。乾隆御碑亭以北为藏经楼,面阔七间,上下两层,上层供奉观音菩萨,下层藏经,藏经楼东西有转角殿。三进院以东为东跨院,有斋堂、僧舍、库房数间,系寺僧居住之所。东跨院以东、以北为后花园。北惠济庙周围有高大的墙垣,显示出敕建庙宇的气派。

今北惠济庙仅存雍正御碑亭一座,额曰“謨肇恬波”,为乾隆御笔。雍正御碑亭,坐北朝南,御碑亭为方形,边长5.2米,砖石结构,大式硬山顶。御制碑汉白玉制,螭首龟趺,御制碑保存完好,精美异常。雍正御碑亭为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次日,经庞村旱桥御道至戒台寺驻跸,第三日便可达潭柘寺进香。庞村旱桥御道宽约60米,当皇帝銮驾来时,百姓跪迎于御道两侧,并在旱桥前举行过河仪式。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石景山地区后,拆除船渡设施,并在渡口修筑碉堡,断绝了渡口两岸的交通。从此,自明清所设的渡口与御道销声匿迹。

自庞村旱桥御道过永定河可分左、右两路分别与西山大路的南道、中道汇合,直至王平口,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京西大道为京西古道之一。是京师通往门头沟辗转塞外的重要道路,可通行车马。门头沟地区的煤炭开采于唐末。元代始,门头沟所产煤炭大量供应大都城。此后的明、清、中华民国乃至20世纪70年代,“都城百万家烟火之煤”,“均赖西山之煤”,平则门是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明正统元四年(1439年),改称阜成门。旧时,阜成门瓮城城壁镌有梅花一枝,“梅”、“煤”同音,京城百姓感谢京西煤炭送来温暖和方便,从而有了“阜成梅花”美誉。

《宛署杂记》载:“自阜成门二里曰夫营……”“一道二里曰两家店,曰松林村。曰阮家村、曰田村,又七里曰黄村、曰黑塔村、曰七家村、曰新庄村、曰北下庄村、曰撅山村,又八里曰磨石口,又二里曰高井村,又五里曰麻峪村,又五里曰五里坨,又五里曰三家店。”

出阜成门到田村之间诸村为海淀区辖村,又七里到黄村(今西黄村)始入石景山区境。古道又转入海淀区境经田村到撅山村(今巨山村),又八里到磨石口。这是四百多年前京西大道的走向。

磨石口古隘口位于蟠龙山(俗称白家坡)和黑头山(俗称杨家坡)的交汇处。隘口起始年代不详。二百余年前,古隘口路窄坡陡,地势险要。清《日下旧闻考》载,“自南山磨石口登海会寺,寺当山缺,远见卢沟桥在数十里外,桥柱历历可数。”“海藏寺(古隘口山崖上,北有海藏寺,南有海会寺)径旁多嘉树,四山骈罗,寺若当玦口,殿方丈最高,望卢沟桥车骑可数。”足见隘口之高,地势之险。古隘口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历代兵家均在此设防。

过磨石口隘口必须走磨石口镇近三里长的龙形古道。经高井、麻峪、五里坨出石景山区界,达三家店,始入门头沟区界与西山大路北道汇合。●官庆培

责任编辑:刘爽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