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二三月 登高石景山
京西石景山,虽然海拔只有183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佛道共存,古建林立,山上风景美,山中宝藏多。石景山人背靠它、衣食它,石景山区起源它、得名它。多少人仰慕它,多少人敬畏它。可以这么形象地比喻:永定河是首都人民的母亲河,石景山则是石景山区民的父亲山。
风光美
石景山“东临帝阙,西濒浑河”,属太行山余脉,山虽不高,但气势不凡。“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历史上,它西挡激流澎湃、蜿蜒曲折的古老永定河,东俯一望无垠、气象万千的华北大平原,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誉。古往今来,山川秀美,吸引多少文人骚客歌咏石景山;为治理浑河水患,多少帝王将相指点石景山。康熙帝有诗赞曰:“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古今同。地镇崚嶒标异秀,凤城遥在白云中。”(《石景山东望》)“石景遥连汉,浑河似带流。沧波日滚滚,浩淼接皇州。”(《石景山望浑河》)山体岩壁峥嵘,四季风光旖旎:春有鸟语花香、峰峦叠翠,夏季泉水涓涓、云雾飘渺,秋天流丹溢彩、天清水丽,冬日苍秀清雅、银装素裹。青山环碧水,碧水似飘带,绵转情长,连接帝都,系北京天然旅游风景名胜区。
上世纪初,石景山下、永定河畔建起了炼铁厂,这里成为现代化的十里钢城。首钢造福全国的同时,承担着污染首都环境的恶名。上世纪末,市政府综合都市功能定位,下定决心搬迁首钢,永定河重新蓄水,还市民碧水蓝天。如今的石景山下水波潋滟,飞鸟云集,莲石湖畔山清水秀,欢声笑语,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再度成为市民休闲远足的绿洲。
古迹丰
石景山古迹遍布,梵宫林立,南道北佛,明清庙会,热闹红火了一千多年。
南路道教宫观,金阁寺(净土寺)建于晋唐,据明《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载,玉皇殿始建唐武德年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太监钱宁重修诸殿并增建碧霞元君庙,邀武宗幸寺。万历及清乾隆朝重修,遗存元君殿、天主宫、吕祖殿、东西山门和戏台等。元君殿前砖墙上嵌有清光绪壬辰(1892年)碑一方,上刻桂本、方汝霖诗二首。殿南有石碑4座,保存较好。2002年以来,首钢公司在清理地基、修缮殿宇时,陆续发现了玉皇神祠遗址、药王庙遗址、吕祖庙遗址、东天门石刻、金阁寺古井、昊天门石额、西墙门、神台等。
北路佛教寺院,有石雕佛像,有藏佛经的山洞、晾经台和宝塔等。据《日下旧闻考》载,山有石经台、普观洞、普安洞、还源洞、孔雀洞等,洞内有石经刻凿二十余处。近年,在清理基址时发现石景山石屋5座、本来洞、石佛像、还源洞、双眼古井、石佛像等。
藏真经
石景山初名石经山,孔雀洞外南侧崖壁上有“石经山”摩崖石刻,每字约1米见方,今风化难辨。现存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中赫然记载:“神京之西,四十里许,山曰石经,又云湿经,亦名石景”,明白告诉人们,明万历时三个名字共存。而石经山的名字更久远,至少可追溯到唐代,以孔雀洞藏有《佛本行集经》而得名,石刻、史志屡屡述及。孔雀洞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坐北朝南,拱券石门,高2.2米,面积22.5平方米,洞内雕有石佛像。洞门左右刻有:“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一”和“幽州卢龙西节度使刘相公敬造,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八日建”等语句,洞前有石经台。辽至晚近古籍中对石景山的藏经记载有七八种,如云居寺辽刻《佛说菩萨本行经三卷》、《日下旧闻考》、《铁桥金口跋》、《续补寰宇访碑录》、《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游西山记》等,都直接或间接说明此山上曾藏唐代石经《佛本行集经》第31卷,刻经人为唐末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总,与云居寺刻经同一时期、同一体系。云居寺辽刻《佛说菩萨本行经三卷》中将京西石经山称作小石经山,还提及藏有《大方便佛报恩经》。
近年的出土实物证明石经山名不虚传,山洞内真的藏有珍贵的石经。长期以来,尽管多种文献确凿记载京西石景山藏有石经,但人们还在狐疑,找不到实物佐证,就不能像云居寺石经那样让人信服。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历史上的多次灭佛运动,史载石景山上的石经屡遭厄运,到明季已经只剩残石断块,有心的僧人把仅存的几块经石嵌在崖壁间。
经过多次清理和长久的等待,2010年11月,在石景山上终于出土石经残块,经专家仔细考证,发现是《佛本行集经》第32卷的内容。这一惊天发现,让世人明白石景山的藏经不仅有《佛本行集经》第31卷,还有32卷,或许将来还会出土别的石经。这一惊天发现,更加让人们相信石景山的悠久历史和绵长文脉,更加证明石景山从晋唐以来在佛教界享有的崇高地位。
石刻多
石景山除“石经山”摩崖石刻外,还有“灵根古柏”楷书四字,每字约0.1平方米见方。清查慎行《人海记》中载“石景山上亦有古柏一株,万历初,上过之,御书‘灵根古柏’四字”。有学者考证,“灵根古柏”四字确为万历皇帝御书。崖壁上有元代工匠石刻三处,为元朝时修缮殿宇后匠人们留下的题记。还有古碑五方,分别是唐元和四年(809年)碑、明万历巳卯七年(1579年)“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明万历壬寅年三十年(1602年)“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明天启年回香殿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石景山寺庙碑”。在山的西侧石屋上刻有藏文六字真言。这些碑刻内容非常重要,历史、艺术价值极高。
石景山从古到今沾着仙气儿、灵气儿,还和三教九流接地气儿,它不愧是文人骚客心目中的“燕都第一仙山”,也不愧是现代都市休闲的绿色圣地。
文字:苗天娥
图片:官庆培 贾云龙 祁淑玉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