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传人翟广孝老人表演扑蝴蝶
“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这首诗说的是昔日盛行京城大街小巷的太平鼓舞蹈。太平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最早记载于明末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故而太平鼓亦称“迎年鼓”或“打年鼓”。太平鼓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老百姓农闲季节集体娱乐的民间舞蹈,借此祈愿“求太平、追太平”,在迎春过节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形如蒲扇,下有鼓柄。鼓形样式有多种,有正圆、扁圆、梯形、八角形等。以前的太平鼓是响铁做圈儿,声音好听,就像用响铜做锣一样。鼓面用羊皮蒙。敲的鼓鞭是细藤棍,敲起来有颤劲儿,一般木头没那么大的颤劲儿。鼓柄边上缀有一些小铁环儿,叫如意环套,打起来哗楞哗楞响。
自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北京地区西部、西南部地区,主要是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等地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流行击打太平鼓,春节至元宵节达到高潮,象征着“太平安乐”。咚咚的鼓声,欢快的舞步,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而且还能凝聚乡里,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清代杨米人著的《都门竹枝词》提到岁时习俗中有热烈的打太平鼓场面:“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
2006年5月20日,这一延续三四百年的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率先被门头沟区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石景山太平鼓”(石景山区)和“怪村太平鼓”(丰台区)分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京西太平鼓”的扩展项目。
石景山太平鼓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明清之际,石景山地区为连接京城和塞外的交通枢纽和去妙峰山进香的必经之路,使太平鼓的流入有多种渠道。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是太平鼓活跃期,民间过大年讲究的是“打正月,闹二月,噼里啪啦到三月”。石景山太平鼓套路多样,鼓点多变。套路有10多种:扑蝴蝶、斗公鸡、圆鼓、方鼓、摇头跪、扎篱笆、拉抽屉、套环(又叫弯弯绕)、接鼓、大扇鼓、小扇鼓等。最有代表性的为“扑蝴蝶”、“斗公鸡”。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变的音响。过去的妇女由于缠足,打太平鼓时动作表现为独特的“扭劲”和“颤劲”;男子则脚大体壮,动作特点是“煽劲”和“艮劲”。
“大填仓小填仓
小米饭疙瘩汤
灶王爷本姓张
一碗凉水三炷香
家家户户粮食填满仓
进了寒冬和腊月
到了腊月二十三
还有六天过大年
打起鼓来敲起锣
欢天喜地迎新年
登高跷的姑娘飘一飘
小妹顽皮扭秧歌
男女老少把鼓耍
耍的是圆鼓、扇鼓、带追鼓”
那时候的石景山,几乎每个村都有太平鼓队,以五里坨、模式口、西小府、北辛安、古城村、衙门口等村最为盛行。各村的风格大同小异,有的雄健、洒脱、坚实有力,有的风趣幽默、诙谐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村民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叫做唱“绳歌儿”。过去,人们多从内容和唱法来分辨这是哪个村子的太平鼓队。刘娘府村多唱“四喜歌”;模式口村多唱“悲调”;五里坨村多唱“百花名”;衙门口村多唱“十二月古人名”,各村的曲调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太平鼓曾在天安门广场、吉祥剧院等处演出过。
据衙门口村老人回忆:以前太平鼓打得好的人有翟广孝、樊振江等。不少太平鼓套路是樊振江创的,樊氏家族不少人既打太平鼓,又能踩高跷。一般而言,打太平鼓必须是青壮年人,老年人体力不行。40多岁的人也能打,身强体壮,打起来腿脚灵活,身段儿活泛,掌握起技巧来也快。他说:“现在的玩意儿只是应场面,远没以前的太平鼓打得花样多。小时候过年的时候,乐趣少,小孩儿也耍太平鼓,图个简单少花钱。鼓面用牛皮纸糊的。放时间长了,牛皮纸爱返潮,打起来声音噗啦噗啦的,不脆。放炉子火上烤一烤,声音又好听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友好公社来外宾时,我姑奶奶也去打太平鼓。那个年月人们都爱好这些。我们村有个老头,去门头沟卖煤回来,脸都顾不上洗,就赶紧上街去看耍太平鼓了。”
石景山太平鼓主要有家族式传承、自然传承和婚姻传承三种传承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石景山区的老村落逐步消失,太平鼓生存空间逐渐减少;传承人和老艺人们相继辞世,一些套路、风格等面临失传;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训练缺失,形成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李荣庄老人对太平鼓的未来忧心忡忡:“现在的传承人岁数大,腰腿都有毛病,打起来已经不是那回事儿了,没人爱学,小孩儿们爱玩电子产品,不爱学老玩意儿,真担心好东西失传了。”
这种担心促我们反思,也促我们警醒。时不我待,作为石景山太平鼓的保护单位——区文化馆,在上级行政主管区文化委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坚持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对抢救、保护、传承太平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多种渠道保护和传承措施:一是对传统原生态的传承人和表演套路进行有效的存留保护,有视频、音频、文字、照片等资料。二是在传统表演套路的基础上,进行舞台艺术化加工,创作了歌曲《太平鼓》(杨金凤词、李美新曲),舞蹈方面已与北京九中金帆舞蹈团达成了合作协议,即通过专业老师挖掘石景山太平鼓的深刻内涵,创作舞蹈,搬上舞台,把活态传承艺术化,又能够将太平鼓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在校园传承。三是对传承人做到经常性走访、关注,每年春节前夕到传承人家中进行慰问、沟通;多次召开了区内的市区级传承人座谈会,及时了解传承人的传承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积极发挥各级传承人的作用,通过培养特色团队、为基层搭建平台、利用各种契机表演展示、联合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保证了石景山太平鼓项目在全区民众中的活态传承。在传承队伍中,古城地区太平鼓队、鲁谷地区太平鼓队、苹果园地区太平鼓队和五里坨地区太平鼓队通过传承人的传、教、带和文化委的定项扶持、资金支持,文化馆的业务辅导、组织协调等保护工作,使太平鼓在社区内薪火相传,队伍不断壮大,活动形式不断出新。五是在古城、鲁谷建立传承教育基地,开展培训和校园传承,从小孩抓起,建立少年太平鼓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太平鼓技艺。六是对“石景山太平鼓”项目进行套路整理,已组成由音乐、舞蹈、绘画、民俗等各类专业人员参加的保护工作小组,将以数字化和书籍的方式进行历史性留存。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在全社会民众的关注下,我们坚信,昔日民间舞蹈之花——京西太平鼓,一定会后继有人、流传久远!苗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