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永定河畔的麻峪村

永定河畔的麻峪村

官庆培/摄

麻峪村的风貌习俗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进入北京市的第一个区域是门头沟区大峪村与石景山麻峪村,流经200余里山峡后,从三家店出口进入下游。麻峪村是处在永定河中下游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地处永定河边,与永定河关系十分密切。永定河在中上游汇集了无数条水系。

麻峪村,在辽代时形成村落,西与门头沟区隔河相望。现该村南头有一街叫南沟,因上游水流冲击,形成沟、谷、涸地形。永定河水中带有冲击流物,如蓖麻籽,留在谷中生出该物,村名取为麻谷,因东有小山山谷为峪,后改为麻峪。

麻峪村街巷较多,主要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后地、南沟等。1948年,361户,1500余人,1995年,1291户,3276人。现有居民2500余户,近8000人。农业生产队时有土地2000余亩,5个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麻峪村临近永定河,长期与水打交道,因此村里有一大批会游泳的人,打渔摸虾、渡水利人、守候木桥······在这些活动中,也有诸多规矩及经验性的约定俗成,从而体现出麻峪村历史文化中水文化的重要性。

麻峪村是石景山地区过永定河通往门头沟区重要通道。历史上在村北有渡船、善桥会,据《顺天府志》记载:清光绪七年慈禧拟旨,朝廷派大臣王德榜指挥在原堤基础上修筑卢沟桥以上左岸建堤。因麻峪村位置适中,指挥部设在该村小学校内。王德榜与村中乡绅刘天祯结拜为盟,见行人过河艰难,萌生建桥念头。决定在村西河上创建善桥。并推荐刘天祯为“麻峪善桥会”会长。桥边建两间桥房。办理过桥收费和维护监护等事项。以写布施的形势筹建桥资金。桥南边龙王庙内立有筑堤、建桥纪勋碑,刻有筑堤建桥的事迹和捐资人姓名。

善桥每年都要修建一次。建桥是农历“白露节”,拆桥是在农历“惊蛰节”。

过桥要收费,起初是按月收费。过桥费收入可观,也给村民带来福利,用过桥费办起麻峪村桥梁小学校,学生免交学费,教师工资比起其他学校教师工资高,每年发一至两套校服。桥会给学校购置了鼓号器具。1932年又聘请了武术教师,教导学生国术,1946年宛平县政府将桥会和学校收为宛平县政府管理。

麻峪村西临永定河交通发达,农业丰产给该村带来商业繁荣,村民办起小吃饮食、杂货铺、肉铺、药铺、酒铺、杂粮店等。

麻峪村的店铺

1956年前,麻峪村曾拥有一些知名的杂粮店铺。

1.合盛永(同合永):合盛永在南街西口路西,后磨房与梁家大院西门相临,经理东伙都是京北人,经理王永兴,经理董永祥,与其外甥经理越进铭,管账先生万奎俊,还有伙计2人,磨官1名。在麻峪是大商号与该村大户均有联系。

2.三义成:民国年间,史永煜在南小街经营的“三义成”杂粮店。

3.仁和公:系村王家所建之糕点铺,店在麻峪南沟口把角路东一间门脸三间房,因生意不佳,两三年即休业。

4.冯家肉店:在本村南街中间路北,冯掌柜有三子一女,开的是羊肉铺,后来均在本村开肉铺。解放后,冯有仁还有东边黄楼一带卖过肉。

5.东街杨小铺:经理杨玉仲,是来京外地人,住麻峪东街,杨家小铺先前卖的是油盐酱醋及杂货,后来加上酒、糕点、米、面等。

6.北街李小铺:经理李林,家有良田数亩,并在东街开李家棚铺专为附近村庄红白之事搭棚,办轿子及丧事灶房,并在北街开有李家小铺,售糕油杂品。

7.聚顺隆:解放前,地点在南街口,后迁到北街关帝庙,起初经营针头线脑,迁北街后,字号为陈家布铺,并卖各种绸缎布匹。

8.白家轿子房、棚铺:在南沟口路东,白家二辈经营棚铺后加婚庆用轿子,其家棚匠比别家搭的花样多,可搭平顶棚和起脊棚及双层带顶棚。其家出的轿子,轿围子有好几种颜色,出门和到对方家可加换围子,冬天还有暖轿。

9.桌子会:解放前由村公办,供本村红白喜事使用,多给点使用费。

10.二李肉柜:二李,麻峪南街人,人均呼其为“二李”,春、冬、秋三季在村中串街背柜卖猪头肉、猪下水等。

11.杨家木匠铺:分杨天宝、杨天佑二家,多做犁耙农具及寿材渡船等,其弟天佑在南街西口做同样生意。

12.东街羊汤铺:张国旺在北街后住,于东街中心路北开羊汤铺,多卖羊汤、烧饼、油条、杂碎等。

13.南街马家烧饼店:是外地迁来一户回族居民,为生存在南街开了一家烧饼铺。

14.八龙小吃店:“八龙”具体姓名不清,其号称“八龙”在民国年间于本村西口摆有小吃店,经营甚广,有糖、豆、大枣、小枣、早晨有油条、油饼、烧饼、火烧、丸子汤、老豆腐、棚子下设桌凳。

麻峪村的冰窖

中华民国三十年代初期由南街刘有存、后街的肖荫龙等合办冰窖,地点在小学校西南边,属于个人经营。

50年代进入合作化后,由集体经营冰窖时,永定河床上凿冰声、喊号声响成一片,夜间灯火闪烁。到了夏季,售冰时,四方客户纷纷而至,马车、驴车、人力车、肩挑的,冰窖内外人流不断,当时收入可观,它对繁荣市场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7年村民用上电灯照明。从广宁发电厂引电源,村中电工李印荣、刘家驹、杨玉久等人,同年成立电委会,地点在后街。

麻峪村西河边有三个渡口:即:

村西北白河堤处:第一个渡口,夏天过河有钢绳木船。

村南小学校西边:第二个渡口

村北西街下坡处:第三个渡口。在冬日木板桥处。

2004年11月19日,“北京晚报”第七版报道了侯家珍藏近300年的家谱,其价值在于清康熙皇家对其家有圣旨。这一发现,随即在“京华时报”、“新京报”、“公共电视台”、“京西时报”多家媒体关注与报道。据侯氏家谱记载:侯家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谷县田乔村人。在田乔村以铸钟为业,村中自明朝铸有十二口五行八卦钟。山西乃至华北地区享有盛名。业内人称铸钟世家。清康熙皇帝于五十年三月初八日下诏调侯家始祖侯志诚及二子侯来山、侯来海一同进京授取。封侯志诚为铸造总监师“御赐黄马褂”,并御笔“亲书”瑞记铸造厂,厂址在永定门外,恢复明末清初京城内外五坛八庙战争所损毁的铜铁器皿朝廷之礼器。拨白银10万两为铸造所用。

2004年12月8日侯氏家谱(5套)经侯家第八代传人侯敬德同意被档案馆收藏。

麻峪村的民主政权

1948年12月,麻峪村解放,成立了民主政权。

1949年1月石景山区成中共北京市第二十七区,开始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各种经济。

1953年区行政村改为13个乡,其中麻峪在大乡之中,1953年12月改为初级社,1955年合作社升级扩大,1956年转为农业生产高级社,1958年成立了石景山人民公社,从1958年10月开始实行半工资半供给分配制度,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下有几个大队农村经济收益增长。

农业成立工商联、民兵团、社会主义青年团,学校有少年先锋队,村中领导建中共党的基础组织,领导农村中的各项工作。

改革开往初期,麻峪村就进入了在石景山地区名列经济实体的行列,随着石景山城市化的发展进步,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城市里的村庄”。目前,石景山区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不久的将来,麻峪村的村落结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麻峪村的历史不会消失,辉煌会永存史册。

不管麻峪村建立多久,也许这个古老的家园瞬间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可是,在麻峪村人的眼睛里,村口老槐树苍劲枝杈中的那轮月亮,永远是最亮的。侯敬德

责任编辑:刘爽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