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北辛安,西邻首钢,北抵阜石路,东挨特钢,南到化肥路。上世纪50~60年代末,该地是石景山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其中心大街有“北京的小王府井”之美誉。今虽已面临拆迁,但街貌犹存,人口繁密,在日渐衰败中还存昔日繁盛景象。它何时兴起?地名来源如何?令人关注。
“北辛安”一名的追溯
北辛安在民国时期比较兴盛。
民国年间的名士周肇祥曾游北辛安,他在《琉璃厂杂记》一书中记述:“石景山……东有北辛安堡,瓦屋鳞比,称富庶。”说北辛安像个城堡,街巷整齐,砖瓦房屋一座挨着一座,对外形成了富裕繁盛的大镇。
那时的北辛安远近闻名。比如天台山上的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修慈善寺碑》载捐款村名:“三家店、五里坨、广宁坟、模式口、龙恩寺、琉璃局、门头沟、西辛房、北辛安、善化寺、黑石头、一片石、板凳沟、双泉寺、四平台、福田寺、南辛庄、北辛庄、挂甲塔、佟家坟、四王府、南辛村、北辛村、门头村、朝房村、河西车站、三家店车站、坛峪、秀府、老店、石府、麻峪、庞村、灰峪、聚山、黑塔村,以上之村帮工助款,热心协力……”可见,其财力已非一般村镇可比。
北辛安那时的财力体现在商贸繁荣上。据民国《重修天太山慈善寺警戒后世碑文》载:“附近各村首事——北辛安:悦来店、天宝店、万成店、义长号、道生源、同丰当、义源号、天成庆、天源涌、万聚店、同聚店、南和顺、张耀、任国玺、范天宝、范成明、刘玉海、任国斌、任国贤、刘玉堂、王德礼……”可证,那时的北辛安有悦来店、天宝店、万成店等十几个较大店铺和十来户财力雄厚的人物。
我们知道——1919年北京有了重工业,一名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今首钢前身),一名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发电分厂(今石景山热电厂)。二厂规模大,职工多,扩充迅速,并且厂址都在北辛安西侧,甚至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的扩建还占了北辛安的西半条街。其“地利”是北辛安迅速富庶的根源之一。以致,民国期间的石景山庙会,都挪到了北辛安镇上。
以上史料说明:民国时期,北辛安的名称已经固定,且远近闻名。
北辛安在清代规模较大。请看以下史料:
大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普济寺佛殿碑记》有:“山西商民万成店 裕源厂合成号天益号德裕店……”字样。普济寺,在今首钢炼铁厂附近,是北辛安最西侧的一处寺庙,明代嘉靖年间建立,首钢建厂初期拆毁。2000年,笔者与李新乐、栗加有等在金顶街2区内曾发现此碑,并制作了拓片。碑文的记载,说明那时的北辛安山西商人众多,万成店即山西商人成姓开办。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石景山大殿碑记》:“......北辛安士庶商贾众善人等发心重建......”
清乾隆年间《北辛安南庙碑》记载:“首事人李天荣,总经理李天真、李天祥、李天成、李天滋,姪李馥,经理人李春、义长号、天益号、万成店、义源号、天盛福……”
大清道光八年(1828)的《重修东井碑序》碑,记北辛安有:万成店、天赐当、德盛号、义合厂、义源号、天益号、恒隆号、义长号、悦来厂、永源店、德盛店、义聚店、万成号、德丰皮房、天成店、安泰号、通顺店、万聚店、宝源店等近30家商号,集资同修东井。其中的“悦来厂”李家在铁壁街,为清代京西有名的骆驼店,日进斗金。
大清同治柒年(1868)《重修东井碑记》,记北辛安有:万聚店、万成店、义源号、天盛福、天益号、天源涌、天华楼、义长号、悦来厂、天宝店等近30家商号,集资同修东井。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五神庙碑志》:“尝闻北辛安一区,光射物华(1),丽景幽丰,脉连群山,予襟滨海,地近京畿,□□□流□下土吉域,为宽严(2)之第一佳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