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新凤霞来石景山钢铁厂(首钢)慰问演出
新凤霞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评剧艺术大师,她创立的新派艺术在众多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评剧革新的代表,被誉为继小白玉霜之后的又一代评剧皇后。20世纪50年代,她主演的《刘巧儿》风靡全国;她在传统评剧《花为媒》中,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
在新凤霞71年的生命旅途中,她与首钢有着长达40年的交往。在事业的巅峰,首钢人追捧她、敬重她、热爱她;在人生的低谷,首钢人同情她、理解她、帮助她,给予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1948年,新凤霞第一次到石景山钢铁厂演戏,感受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工人和家属的苦难。她后来回忆说,“这哪里像个工厂啊,周围到处是垃圾堆、臭水沟,人们穿着破烂的衣服,小孩穿的更是破鞋露着脚趾,破衣露出肉。这一切给我的印象是,石景山真是个穷地方!”
1950年,已是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的新凤霞跟随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北京市文委书记李伯钊、北京市妇联主席张晓梅到获得新生的石景山钢铁厂宣传普及《婚姻法》,为工人演出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新戏《刘巧儿》。
评剧是生发于河北省滦县的地方戏,深受北方地区老百姓喜爱,而当时的石钢职工,大部分是来自河北的翻身农民。新凤霞的到来,使石钢像过节一样,人们奔走相告,万人空巷争看“刘巧儿”。那时的五一剧场还是个露天的土台子,新凤霞上场后,面对万头攒动、人山人海的场面,暗暗提醒自己:在这种环境里唱戏,一定要稳得住,要唱得清楚,咬字准确,不能拼命用力喊,越喊台下越乱。果然,她很快压住了场子,人们鸦雀无声地看着听着,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蔡畅等几位老大姐又带领新凤霞深入到车间慰问职工。工人用五张八仙桌搭了个小台子,新凤霞没有一点儿名角大腕儿的架子,爬上台子,演唱了《刘巧儿》 “自己找婆家”、“小桥流水”几个精彩段子。只见她手里拿着一条小毛巾,边唱边舞,走圆场、卧鱼、过桥、摘花、河边照影子、前后翻身、跳步等,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在物质匮乏的建国初期,石钢工人别说看戏,就是听戏也没有收音机呀。而现在,却能够如此零距离地欣赏红遍大江南北的新凤霞表演,人们激动得两眼转泪花,高兴得拍红了手。
刚刚挣脱旧社会封建枷锁的石钢工人,婚姻和家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包办婚姻的、有父母反对子女自由恋爱的、有丈夫打老婆的、有婆媳不和的、还有后娘虐待孩子的。张晓梅和李伯钊领着新凤霞到职工家属区做工作,两位领导走街串巷找妇女谈心、为她们解决问题,新凤霞就一家一家地为职工家属清唱。那时的人心透亮得像水晶,看到共产党的大领导到家里为自己做主,大名鼎鼎的新凤霞亲自到家里送戏,感动极了,很多职工家庭问题和矛盾得到了化解。不久,新凤霞应石钢领导邀请,率领剧团在五一剧场连续演出了三场评剧新戏《艺海深仇》,剧情是旧社会艺人受苦受难的故事,结尾是艺人翻身得解放、控诉戏霸和坏人。每次演到这里,台下的工人群情激奋,“打倒恶霸!”、“为受苦人申冤报仇”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工人看完戏,纷纷写下决心书,表示要为国家多炼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1951年2月,石钢2号高炉大修工程竣工投产。厂里召开了庆功会,邀请新凤霞出席,她辅导的石钢评剧团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这一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又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年,新凤霞被任命为中国评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正当新凤霞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厄运降临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为她不愿意与被打成右派的丈夫吴祖光离婚,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新凤霞从人生的巅峰跌落到谷底,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她台上唱戏,台下劳动改造,有人甚至在她演出的剧场贴出大字报,批判她的“反动罪行”。在旧社会饱受欺压的新凤霞对共产党充满感恩之情,怎么也不明白自己竟成了反党分子,她欲哭无泪,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就在这个时候,石钢干部职工给了她信心和力量,“石景山的领导和广大职工非常理解我,仍约我去演戏。而且,每次我都受到热烈欢迎,和以前一样。所不同的是,演出后总有很多观众把事先写好的信交到我手里,而且不断有职工进城来我家看我,偷偷说几句体贴话。有位业余唱评剧的女职工来我家对我说,你们是好人,一定有好报,早晚也会平反,好好工作演戏,群众眼睛是亮的。我听了很受感动,这仿佛是给我的强心剂。在困难的时候能有这么多好人给我力量,真比金子还珍贵呀!”①
1959年5月23日,石景山钢铁公司3号高炉建成投产。这座高炉是石钢采取基建投资大包干办法实施的三大工程之一,高炉容积由635立方米扩大到963立方米,采用框架式结构,高压炉顶、碳砖、高铝砖炉底、可自动控制的斜桥上料;炉前配有电动泥炮、开铁口机、堵渣机;出铁场配有天车等,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炉投产使石钢炼铁生产能力提高近一倍。因此,中国评剧院准备排演一出反映石钢大跃进的新戏《红河一条龙》,新凤霞被安排到石钢体验生活,她和工人打成一片,脏活累活抢着干。体验生活结束时,厂领导特意在职工大会上表扬了新凤霞。由于新凤霞戴着“右派”的帽子,只能当配角,扮演一个出身不好的技术员。《红河一条龙》在石钢五一剧场和职工见面了,尽管新凤霞只有一场戏和一段唱,却赢得了满堂彩。她一出场,工人就报以热烈掌声。身处逆境的新凤霞极力控制住情感,她明白:这掌声可不同以往呀,是对自己的理解和同情啊!
“文革”开始后,新凤霞遭到进一步迫害,被关进中国评剧院的“牛棚”。首钢(1966年9月,石景山钢铁公司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作者注)的干部职工一直在牵挂着她的安危。一天,两个陌生的年轻人来找新凤霞调查情况。关上门后,他们自我介绍说是首钢人,借外调机会来看望她。原来,首钢职工听到一些传闻,说新凤霞被打伤了、送走了、自杀了。于是派人以外调为借口到中国评剧院打探情况,工人还为新凤霞凑了40斤粮票和10块钱。首钢职工在患难之中表达的真情,感动得新凤霞热泪盈眶。和新凤霞一起遭受迫害的小白玉霜,因为不堪凌辱用黄酒吞下安眠药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首钢的两位老工人马上从石景山赶到城里看望新凤霞,对她千叮咛万嘱咐:“你千万要想开些,不要走小白玉霜的路,观众是不会忘记你的……”新凤霞无限感激地表示:“我从没有想过自杀,我要看看他们有什么好下场,我宁愿让他们打死、斗死,也决不自杀!”
1975年初,新凤霞被发配到石景山金顶街副食管理处劳动。金顶街是首钢最大的职工住宅区之一,首钢职工和家属听说新凤霞来了,纷纷到她劳动的食堂和商店看望她,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这期间,她受到了首钢工人师傅的细心照顾,再一次体会到钢铁工人深沉炽热的真情,也在苦难中找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一次我被夸奖了,那是吃炸酱面,要每碗面配一份黄瓜,我就管分黄瓜。师傅说,‘本来黄瓜应当切成丝,但切丝要用手抓,出汤,不卫生,也不着吃。发根黄瓜咬着吃,就像吃蒜一样,味道鲜。’我领了管分黄瓜的任务很高兴。我这个人给个差事就认真极了,我一条一条地把黄瓜洗干净。可是黄瓜每条不一样大,分份就难了。我自作主张:大黄瓜一条,小黄瓜两条,再小的三条,反正不让买饭的职工吃亏。这事也来不及向炊事班长请示,结果发黄瓜大家很满意。炊事班长说:‘凤霞这件事办得好,咱们满意,买饭的也满意’。”②
“四人帮”倒台后,新凤霞得到了平反。可是,她在“文革”后期因脑血栓导致的偏瘫使她永远告别了评剧舞台。行动不便的新凤霞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首钢人却没有忘记她。1991年春节前夕,首钢特钢公司举行年终庆功会,特意把新凤霞接到会场。车到石景山,新凤霞望着远处熟悉的高炉、厂房,胸中激荡着四十年来她与这座工厂荣辱与共的故事、与这里的工人结下的深情,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那时,历经磨难的新凤霞已经两鬓凝霜,再也找不到美丽动人的“刘巧儿”和“张五可”的影子,而首钢人对她的真情却依然如故。人们簇拥着她,把坐在轮椅上的新凤霞抬上三楼的礼堂。看着那么多笑脸,听着那么多亲切的问候,新凤霞泪流满面。此时此刻,她有多少话要向首钢人讲,有多少戏文要对首钢人唱啊!新凤霞摘下老花镜,擦了一把泪,望着一双双真挚的眼睛,她努力抑制住泪水,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亲爱的工人老大哥,各位领导,咱们今又见面多欢乐。回头看却坎坎坷坷。我走过了几十年,今天咱们欢聚一堂,心里的话儿说不完,我祝你们万事如意再夺高产,事业兴旺大发财源……”
①、②摘自《我与石景山》,新凤霞
胡景山
阅读补充: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当地出现了一批擅长表演评剧的女演员;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起,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评剧演员。至今,评剧仍然在华北、东北一带广泛流行。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