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一角
周总理视察工厂
朱德视察工厂
现在的特钢,主要由1983年并入的北京钢厂(俗称特钢南厂)和北京特殊钢厂(俗称特钢西厂)组合而成,全名为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简称首特钢,属首钢集团全资子公司,是中国重点特殊钢生产企业之一,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上书写过壮丽的篇章。该厂的厂址坐落在石景山中部,东隔杨庄大街,西界北辛安,南临化肥路,北濒阜石路西段,占地面积89.1万平方米。总资产23亿元,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在职职工最高时达1万余人。公司主要经营电炉钢、优钢钢材生产,同时涉及房地产、旅游、医疗、信息、工程、运输、设备检修、商贸、食品加工、养殖、种植等行业。
在2009年开始的工业遗产普查中,笔者参观了该厂并走访了该厂的宣传部长蔡景仁,了解了该厂的现状和其发展史。
特钢南厂(原名北京钢厂)。起源于1920年由私人合伙投资,在朝阳门大街开办的中华汽炉行。1931年,该厂在广安门外南蜂窝扩建新厂。1941年,该厂与日本人合资,改名中华铁工厂。1945年,该厂停产关闭。1949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接收,并恢复生产。1950年3月改名汽炉制造厂,隶属北京市清管局。1952年5月,该厂与政务院机关中南铁工厂合并,成立北京暖气材料厂。1955年4月,改属北京市第三地方工业局。1956年2月,8家私营暖气铸造厂并入该厂,北京市铸钢厂铸钢部分并入组成铸钢车间,炼出北京历史上的第一炉钢水。1957年3月,公私合营的振兴铁工厂并入。1958年4月,该厂改名北京钢厂。11月,隶属北京市冶金局。1972年北京市冶金局与首钢合并后,该厂划属首钢。1976年隶属首钢特殊钢公司,1977年7月划归北京市冶金局。1983年1月改属首钢。
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视察当时的北京钢厂。
位于今址的特钢西厂(原名北京特殊钢厂),1957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北京市第三地方工业局在石景山区古城路筹建北京合金钢厂,成为“京西八大厂”之一。厂区占地53公顷,由冶金部规划局、设计院、黑色冶金设计院、北京工业设计院、清华大学和天津第三铁路设计院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金钢5.5万吨,铸钢件5万吨。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形势下,改变建厂方案,由计划建设电弧炉改为建设8座6吨侧吹转炉和8座15吨的化铁炉。
1958年9月15日,第一座6吨转炉建成投产,该厂改名北京特殊钢厂,其他设备边建设边投产。
1961年,北京市冶金局决定决定该厂转产特殊钢,侧吹转炉全部拆除,建设3座5吨电弧炉。1962年,全面实行电炉炼钢。1965年,建成第四座5吨电弧炉,1966年建成1座白灰窑,1969年建成原料栈桥和清渣间。该厂研制电弧炉炉壁、炉底振动成型设备,比人工用风镐捣结筑炉提高工效30多倍。把固定式炉壳改成活动式,缩短了检修时间。1970年,该厂增建2座5吨电弧炉。
1978年,该厂研制出水冷挂渣炉壁,炉龄提高50%,镁砂消耗降低30%以上。1979年建成第二座白灰窑和钢锭精整跨。1982年,北京特殊钢厂共有6座5吨电弧炉。1983年1月,该厂由北京市冶金局划归首钢。
朱德曾两次视察该厂。第一次在1959年12月1日,朱德委员长视察了原北京特殊钢厂。当时,薄板车间正在紧张地建设。朱德对此十分关心,他临走时对厂领导说:“你们生产出特殊钢和轧钢、薄板车间搞成了的时候,还要来参观。”果然,1960年11月8日,该厂的薄板车间建成投产,朱德委员长在北京市副市长贾庭三陪同下,再次来视察,表示祝贺。
1983年9月,首钢北京钢厂、北京特殊钢厂、北京碳素厂、北京钢丝厂、北京冶金研究所5个单位合并组成首钢特殊钢公司。原北京钢厂成为特殊钢公司南区,原北京特殊钢厂称为西区。1988年,该公司隶属首钢北京钢铁公司。1989年1月,改成首钢的二级分公司,下设炼钢一厂、炼钢二厂、轧钢一厂、轧钢二厂、铸锻厂、钢管冷拔厂、薄板厂、拔丝厂。
1995年8月,该公司所属的南区停产,实施环保搬迁。1997年7月,改组成立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首钢集团子公司。1998年,该公司设炼钢一厂、炼钢二厂、轧钢一厂、轧钢二厂、初轧厂、钢锻厂、薄板厂、拔丝厂。
目前,首特钢把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正在开始又一次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