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石景山下的永定河(二)

石景山下的永定河(二)

(接上期)地处石景山区的永定河左岸堤,东距天安门广场17公里,地势高差约30米,是北京市城市防洪重点险段之一。金代、元代始从石景山以下修筑土堤。明代除修筑土堤外,还在险段修筑部分石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修筑卢沟桥上游左堤堤岸,以方条石砌筑,并用腰铁相连,堤高三丈许,长十余里(其中方条石砌筑堤岸约三里),形如锯齿,以刹水势。河堤植柳,加固岸土。以后经雍正七年(1729)冬、乾隆二年(1737年)、嘉庆六年(1801年)七月、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光绪六年(1880年)五月、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光绪十八年(1892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A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多次修筑,《光绪顺天府志奭永定河》载:“石景山前大石堤,长一百七十一丈,宽七尺,高一丈五尺。又自衙门口至兴隆庙止,大石片石堤长五百二丈五尺,宽八尺,高一丈。”足见永定河堤规模。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派一团官兵进驻衙门口,疏浚旧河床,就地劈石烧灰,砌筑危岸。

新中国建立后,在对永定河河堤作部分维修加固的基础上,1960年8月至12月,对河堤基础部分作挑挖、钻孔等勘察后,70年代开始全面整治左堤,其中大规模施工有1967年、1969年、1973年、1976年和1983年5次。1983年11月启动的永定河防洪工程由市水利勘测设计处设计,市政府成立指挥部。卢沟桥以上左堤加固工程为:麻峪至石景山2公里的新筑堤防及加固旧堤;水文站、衙门口、养马场等险工段的堤基加深护砌和堤身加固。

历史上,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多的一条河流。从金代到新中国建立的近800年间,永定河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新中国建立后,先后5次加固永定河左堤,修建横贯本区中部的永定河引水渠,源源不断地向市、区工业、农业和城市园林供水。由于进行了系统的水利建设,在永定河上游修建官厅水库,加上防汛得力,洪涝灾害均未构成灾害。(完)

■石景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特邀撰稿 官庆培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