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上古时期的"模式口村人”

石景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特邀撰稿 关续文

石景山北麓模式口岭西之地,水丰土厚,林木茂密。它北依翠微山,西临川流不息的古漯水(今永定河),是渔猎、耕作的宝地。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便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火光,缔造着区域文化生活。倘若提起对它的发现,那得归功于有心的行家里手了。

1997年11月12日,时任职于门头沟区的文物考古学者齐鸿浩、刘德泉两人骑着车自北京城返回的途中,经过此地,偶然在右侧路旁黄土断崖中,发现有一个陶罐出露。陶罐倒置,可惜的是老乡们在这里取土时已打碎了一部分。

“陶罐为夹砂红陶……罐内的土里有炭化的谷物颗粒。陶罐旁有灰烬层、炭屑和火烧土”。接着他们“对这个地点进行了两次考察。在这一带沿公路边的黄土层中,发现数处陶片遗存。陶片大多为夹砂红陶和少许灰陶。遗物分布范围达40余米;火烧土最厚处为20厘米。这处遗址在一块黄土台地上,紧邻自西山进京的古道。遗址沿公路展开。”“他们认为这处遗址是商周时期的一处早期人类居住遗址”。(摘自《北京晚报》)

笔者闻讯,前去考察,又拾到了一把石刀。石刀呈蚌状。长6厘米,厚0.6厘米。青石质,刃部浸着血渍。从而得知先民们在生活中仍使用着石器或金石混用。

遗址内“灰烬、炭屑与火烧土的发现,表明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对火的广泛应用。肉谷类的改为熟食,促进了畜牧与农业的发展。陶罐的烧制(并学会了慢轮操作成形工艺)为煮沸、贮水等提供了条件,改变了临水而居,稳定了穴居半穴居的聚落。

他们宛如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由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从而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如此这般,姑且我们称他们“上古(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晚期)时候的模式口村人。”

模式口岭上古人类文明之火以燎原之势,燃点着石景山区域。据考:在模式口南邻的石景山上,与其山麓下的庞村、山下村、天顺庄、老古城、金顶山、北辛安、西福村等地,都出土过不少的古砖瓦与夹砂红陶、绳纹灰陶或黑陶器皿的残片、古钱币(如铲形币)。经专家鉴定认为:这些古陶等遗物的存在带来了古史信息,使我们得知早在上古时期,便有先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为研究永定河出山口一带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

模式口岭上古人类聚落遗址的发现,以文物的铁证记录下“模式口村人”活动的最早年代,并且随着聚落的繁衍进步,宛若体坛上的“接力”传递着人类文明的火种,创造出今日模式口沧桑古道上如诗似画般文化氛围的辉煌!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