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文人蒋一葵,曾任京师西城指挥使。他遍访北京古迹,撰写了《长安客话》一书,对今日研究北京史的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载:“元太保刘秉忠墓在卢沟桥北,墓前石兽尚在。”按此书记载的地理方位看,刘秉忠墓应在今石景山区的南界附近。蒋一葵看到过他墓前的石兽。可惜的是,经过近400年的沧桑巨变后,刘秉忠墓今天已无遗迹可寻。
刘秉忠是北京元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生于公元1216年,死于公元1274年,汉族,今河北省邢台人。原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他8岁入学,聪明勤奋。17岁时当了一名地方官吏。他感到不能施展抱负,乃弃职为僧,法名子聪,住在山西大同的南堂寺里。1242年,海云禅师北上参谒当时的蒙古藩王忽必烈,路经大同,闻知刘秉忠“博学多才艺”,就邀请他一同前往。此时的刘秉忠,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旁通道、释,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深谙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且熟知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汉地的制度、方式。海云禅师立即把他推荐给忽必烈,“既入见,应对称旨”,“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忽必烈有志于统一全中国,正在认真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他感到刘秉忠是他急需的人才,马上纳入自己的参谋班子——金莲川幕府。那一年,刘秉忠年仅26岁,忽必烈27岁。根据颜吉鹤先生的研究,刘秉忠在历史上起到了如下作用:
一、最受忽必烈信任的谋士
从1242年开始直到1274年病故,刘秉忠辅佐忽必烈三十余年。《续资治通鉴》上说他:“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佛祖历代通载》讲他与忽必烈的关系说:“待以腹心,契如鱼水,深谋密画,虽耆宿贵臣不得预闻者,悉与公决焉。”忽必烈是把刘秉忠作为自己的诸葛亮的,诸如建元纪岁、选拔任用人才、定都于北京、商建国号、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等,一经刘提出,忽必烈就立即采用。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后,下命令让“子聪”复其姓刘氏,赐名秉忠,拜为太保,位列三公。
整个元代,汉人能位列三公的,只有刘秉忠一人。而刘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先后“剀切数百奏,各中其理”。正如刘秉忠去世后忽必烈所言:“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忽必烈承认,刘秉忠是参与制订元代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核心人物之一。
■石景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特邀撰稿 门学文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