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的主体山峦是翠微山,海拔464米,三处、四处、五处、六处、七处寺庙名胜,都在翠微山上。由于翠微山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游山的文人墨客留下赞颂此山的诗文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末龚自珍的《说京师翠微山》一文了。
龚自珍(1792~1841),近代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号定庵。他是大思想家,深刻认识到了当时的国家已到生死存亡关头,曾提出过不少改革建议,见解深刻独到。他能诗善词,是开近代文学新风气的人物。
《说京师翠微山》一文,短小精悍,才500余字,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来写游记,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艺术的一个独创。
文章一上来就把目光对准翠微山,说它载于史籍,在朝廷上有口碑,山体虽小,但令人仰慕,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谢宇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士大夫,他一登上翠微山,就觉得逃离了京城的刀光剑影,暂时忘掉了一切烦恼忧虑,仿佛到了“真空”境界。清代的官员们也不例外,能上翠微山净化一下疲惫的身心,暂时超然物外,是他们求之不得的。
接着,作者的笔墨开始灵动起来。他评价翠微山是“近京之山”里较高的一座,说该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就带有士大夫的形象特点了。他们在皇权的重压下,循规蹈矩,小心翼翼,与朝廷“不离不弃”,随时听从“朝廷”的召唤,活得是很累的。作者如此写山,赋予了翠微山以“人情”味,同时也是他心境的一种自然流露。翠微山的寺庙都相隔不远,信步走来,山移景动,处处引人入胜,很适合游人的体力安排,这在京西的山体中是一个特色,作者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他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不能不使人佩服。作者认为,翠微山对自己不能列入“京师三山”没有抱怨情绪,实际上更把翠微山抬上了一层新境界。说翠微山与西山整体“亦离亦合”,不想当“主峰”,又“耻附西山”,情境高远,耐人寻味。
龚自珍认为,翠微山的植物中有“三奇”,即:玉兰、苹婆和巨松柏。龚自珍在翠微山见到树龄几百年的玉兰,情感上是极亲切的;苹婆,亦称凤眼果,原产于印度,作者所指应为人们长期谬称的娑罗树,为佛寺中的圣树,香界寺即有二株,“大已数围”;巨松柏,在翠微山常见。作者对翠微山的岩石,也极力赞美。对翠微山的山名,作者认为既典雅,又适合大众口味,有一定的意趣。
作者对翠微山五处的泉水池印象极深,它一路走,一路随意地展示着翠微山的幽和美。但最后的镜头却锁定在龙泉寺的松上,因而最精彩,作者的情操人品,都在此段得到揭示。他认为“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这是写松吗?否。这里是作者在剖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表面上在“说”山,其实是借助描写翠微山的特点以刻画清朝一类士大夫的形象。他们在朝廷居官不高不低,深通世故;对权贵不附不违,情操卑亢适度;他们在言论上不避雷同,实际上是一些隐于朝、仕而隐的所谓“君子”。他们表面上毫无进取之心,甘心于“隐”,实则等待着 “九州生气”,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对比手法运用得当,是该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对比似断还连,一环扣一环,有筋有骨,仿佛处处矛盾,实则起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作用。写翠微山,与香山等“京师三山”对比;写隐士,处处不离京师;写翠微山龙泉寺,又不忘与京城里的“龙泉寺”对比;写龙泉,与寺内白皮松对比;写龙泉寺的松,又与苏州邓蔚山的“松”对比……作者仿佛是个深通画理的画家,笔下的明暗交接线极为清晰,这就把立体的翠微山描画出来了。
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古代散文的“也字体”形式,又以“不”字对照,用肯定句叙述,用否定句议论,机趣横生,清新活泼。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有韵律和节奏感。“说”体很庄重,它却很俏皮;它似古文,又如白话,好懂易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此著名的文学家赞美翠微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责任编辑:孟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