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清明植树由来久

众所周知,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每年这个节日前后,国家领导带头为神州播绿,普通百姓热烈响应,这一天成为我国法定植树的节日已经度过了83个春秋。

然而,我国人民长久以来习惯在清明节植树,清明节也曾经在民国初年被立为植树节。如今北京现存两座清明植树碑,成为清明植树的实物见证。一座是卧碑,立在著名的北京大学校园内杨柳依依的未名湖畔,颇为引人注目,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为清明节植树留下的纪念物,碑阴留下了如何栽种松树的诗篇,此碑原为圆明园遗物,位于“山高水长”楼侧,在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移至未名湖畔。另一座则鲜为人知,孤独地立在峰峦绵亘、林木茂密的京西蟠龙山上,离以壁画闻名的明代皇家庙宇——法海寺只有咫尺之遥。立碑者刘梦庚,祖籍湖北省潜山县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早年从军,曾任直隶督军参议。受到孙中山先生和冯玉祥将军号召的“为国植树,造福于后人”的影响,在1924年清明节,时任京兆尹的刘梦庚来到蟠龙山上种植松柏,并亲手树立了一块植树碑。此碑青石质,高1.6米,上尖下方,呈三棱形状,底部宽0.4米,正面镌刻“辑威将军京兆尹刘梦庚手植”十二个楷体字,背面则题“中华民国十三年植树节”落款,这是北京地区最早为“植树节”树立的石碑。

其实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晋献公次子重耳为避免骨肉相残,流亡国外,大臣介子推舍命追随,在重耳找不到食物时曾割股侍君。重耳十分感动,经常与介子推促膝谈心,议论国政。重耳许诺,将来有朝一日当上国君,一定推行清明政治,并报答介子推的恩情。十九年后,重耳在秦国帮助下返国,当上晋文公,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偏偏没有赏赐和封拜介子推。介子推看到晋文公身旁充满了阿谀奉承的小人,不屑同流合污,又对晋文公没有推行清明政治深感失望,于是带上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听说后,感到很内疚,率领人马来到绵山想请介子推出山辅佐他,找了几日一无所获。此时有人别有用心地出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怕伤了母亲,就会出来。乱了方寸的晋文公竟糊涂地下令烧山。时值春天,物燥风大,熊熊大火烧了几日,介子推也没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往事,悲痛万分,让人将其母子葬在山岭之上,改绵山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严禁动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这一日正好距冬至105天。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来到介山大柳树下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被烧秃的柳树发出新芽,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让他实行清明政治的建议,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植树大概最早源于清明戴柳。每逢清明,人们都要开展扫墓祭祖、郊外踏青等户外活动,同时妇女和儿童还要把刚发芽的柳条编成环戴在头上,成为应节的点缀,有道是“二八鬓头柳苟新,知是廓外茔基人”。俗语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为什么要戴柳?由来已久,柳,在中国人心中有辟邪保平安的功用。《齐民要术》里说:“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佛教认为柳可以却鬼,称柳为“鬼怖木”,据《灌顶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柳枝又可度人,观音菩萨的净水瓶和杨柳枝,可以遍洒甘露救人脱难,早年民间求雨时也戴柳条。也有认为清明时节是柳树发芽抽枝之际,民间的戴柳和插柳活动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然而在插柳的过程中因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长出不少柳树,再加上介子推的故事,慢慢形成了清明种柳植树的习俗。

从节令上讲,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已经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清朗,春雨悄至,正适合栽种树木。民谚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基于我国民间盛行的清明种树的习俗和清明时节物候条件适宜种树这两个要素,清明节曾在二十世纪初首次被定为植树节,这与当时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和孙中山先生的呼吁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个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在辛亥革命前就上书李鸿章,提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制定了在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在不同场合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通过孙中山先生的倡议,正式颁布法令规定传统的清明节就是我国的植树节。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人们发现清明节作为植树节仅对北方地区适合,对南方的物候来说已经太晚,过了植树的最佳时机,南方各省请求提前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举国哀痛。国民政府结合南方气候实际,又顺应民意纪念这位一贯倡导植树的先躯,在1928年4月7日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此缅怀这位杰出的革命家。此后这一天作为植树节一直沿用。1979年2月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上将3月12日再次规定为“中国植树节”。1981年人大又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节与义务植树运动日渐深入人心。

孙中山生前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主张,影响了一代人,冯玉祥将军就是其中之一,拥护孙中山思想,也到处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他在自传中说:“森力所在,又能变气候、蓄雨水、御风灾、利卫生,故近日东西各国,关于种树皆极纪念。”他在河南驻军时种下大量柳树,人们称为“冯公柳”。冯玉祥将军民国年间曾多次驻防北京三家店一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官兵到驻地周围植树,隐居天泰山慈善寺时,在寺庙种植了不少柳树、杨树,对当时世人影响很大。1924年清明节,辑威将军刘梦庚就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感召下和冯玉祥将军的影响下,率领地方官员来到京西蟠龙山亲手种下一片松林,并立下了北京最早的“清明植树节”纪念碑。●苗天娥

责任编辑:孟璇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