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义墓故事——太监田义的两本奏章
石景山区的田义墓,是北京市级文保单位,历来受到研究明代宦官历史的学者重视。因为墓主人是田义,要说清田义墓,就必须对田义的生平有所了解。因为田义在《明史》无传,所以目前所知的资料就是《田义墓碑》和《司礼监太监田公墓志铭》。
田义与陈矩的关系密切,而陈矩门下有个叫刘若愚的宦官,受陈矩的影响,好学有文,他所著的《酌中志》一书,是唯一一本流传至今的宦官自己写的著作。《酌中志》一书可以给人们认识田义其人有所帮助,其中提到太监田义的两本奏章就极为重要。请看:
继诚掌印者田太监义……,陕西西安府人,嘉靖二十一年选入,由文书房升南京守备。神庙久知其贞介忠诚,有大臣度,特召秉笔,其楷书端严,有如其品。及继诚后,凡典礼政务,与先监矩开诚协济,裁酌施行。田性俭朴寡言,休休有量,人不敢干以私。
二十四年三月……夏偶与先监深夜坐语,仰天太息,先监会其意,诘朝乃携两奏稿往见。田看毕称好,即署名同密谏神庙。
其一疏略曰:臣义等窃见近日以来,外廷章疏留中不报者多,以致部院屡行催发,间有疑惑议论,左右朦胧隐蔽,不行进奏。伏乞万岁爷简览批云云。
其二疏略云:臣义等窃见御前执事宫人、内官,或干圣怒,责处发遣,络绎不绝,每致重伤兼患时疾而死亡者。殆无虚日。盖以圣旨钦传,即以本日动刑,而用刑者,因惧罪及于己,辄加数多酷责。而押解者复惧连累,日夜严加墩锁,致使受刑犯人得生者十无一二。如此致伤天和,岂圣世所宜有哉?且如近日因寻访杨山女一事,但两宫回禄咸称不知,炽火煅炼,或成灰烬,未审的确,罪及守门,又毙几命矣。凡宫人病死者,即连累内官,或打一百二十、一百五十,性命难存。一人病死者,尚然可悯,况又波及无辜生命乎?令耳闻目见,哭声载道,怨气冲天,景象如此,若不披沥上奏,则是臣等贪禄恋位,畏死偷生,直犬马之不如也。伏望圣断,将臣等分别罢斥云云。
神庙嘉纳之。(《酌中志》卷五)
上文对田义的由来交代得很清楚。田义接张诚的班担任了司礼监掌印,他是陕西西安府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入宫廷,由文书房晋升南京副守备。万历皇帝器重他,特意点他做秉笔太监,说田义的楷书端严有法度。田义当了掌印后与陈矩合作默契。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夏日的一天,田义与陈矩深夜谈心,坦露忧国忧民心事。陈矩就回去写了两本奏章,让田义过目。田义叫好,马上署名上奏皇帝。
第一个奏疏的大意是:近来许多大臣的奏疏被外廷部院扣压不报,致使皇帝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请皇帝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奏疏讲:给皇帝办事的许多人受到责罚后造成重伤甚至死亡,请皇帝注意,不要量刑过重。
上奏的结果是“神庙嘉纳之”,万历皇帝接受了,并表扬了田义和陈矩。这对于拥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无限权力的皇帝来说,可真是不容易的事。
其实,两份奏疏的内容都是给皇帝提意见,但目的显然是后一个。前一个是让皇帝集中权力,不要被蒙蔽,表示忠心,皇帝自然爱听。二是给受责罚的人讲情,希望皇帝减轻责罚,这就是对皇帝的指责了,所以要“若不披沥上奏,则是臣等贪禄恋位,畏死偷生,直犬马之不如也。”要冒被皇帝罢斥的巨大风险。但因为是“密谏”,没有旁人听,又有第一份奏疏的铺垫,所以收到了好效果。
两份奏疏虽然不是田义亲笔所写,但田义能冒着风险上奏,说明田义良心未泯。
写奏疏的太监陈矩,何许人也? 陈矩(?~1607)安肃人。司礼监掌印太监。万历二十六年(1598),掌管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淡泊于名利,从不请求恩泽。“妖书”大案时株连甚众,矩归案于生光,全活甚众。不满矿税残民,支持沈鲤请停矿税。三十三年(1605)掌司礼监印,仍督东厂。曾谏止廷杖大臣。杨荣被杀,帝欲逮地方官,矩为之解免。三十四年(1606)大审,密奏释被系十年之御史曹学程,余亦多所平反。曾荐王安,收刘若愚门下。三十五年(1607)卒,赐祠额曰“清忠”。《明史·宦官传》誉为“贤者”。
田义与陈矩那样的人关系如此密切,也可说明田义的人品不坏,这是他得以善终的主要因素。而田义的前任张诚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为违禁和武清侯家联姻,又擅作威福,受到言官弹劾,被降为奉御,发到孝陵司香;抄了他的家;其弟侄等全部被革职判罪。■门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