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八大处历史上就八座庙吗

八大处是北京市的名胜之一,虎头山、翠微山、青龙山三山环绕,风景秀美,是北京西山景区的精华。八大处,指的是“八大禅处”,以寺庙景点集中为特色。即一处长安寺、二处灵光寺、三处三山庵、四处大悲寺、五处龙泉庵、六处香界寺、七处宝珠洞、八处证果寺。但要认为,八大处历史上就上述八座寺庙,那可就错了!

八大处一名起源较晚,顶多就是清末民初才固定下来。“天下名山僧占多”,西山早就有“五百寺”、“三百寺”之说。八大处人文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卢师寺、平坡大觉寺和龙泉寺三座庙宇。后来,逐步演变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佛教胜地之一,梵刹林立,钟鼓相闻,最盛时期至少有42所庙宇!

笔者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立论有据,古人就是那么说的。明代万历年间的大诗人冯有经,有《嘉禧寺山楼》一诗。诗中描写八大处一带景致,有“峰峰开丹碧,四十二兰若”之说。清康熙年间的大学者查嗣曾作《杏子口》一诗,其诗云:

“金碧四十二,苍茫一万重。

乱云遮不断,来去是晨钟。”

上述二诗中的“丹碧”“金碧”,是描述寺庙建筑红墙碧瓦黄顶的形容词;“兰若”,原指僧人修习的处所,后泛指佛寺,也叫“阿兰若”或“阿兰若伽”,意为空寂的树林。很明显,二位诗人同时指出了今八大处地区原有42座庙宇。当然,“四十二”的说法也可能是泛指寺庙众多。因为佛教在我国翻译最早的佛经有《四十二章经》,其42篇经文大致包含了佛教的基本教义,那么“四十二兰若”一说就有指八大处为佛教圣地的引申含义了。

但八大处地区历史上至少有过42座庙宇,是不会错的。我们知道的常识是:旧时一个完整的村落,还大体上有5~7座寺庙,一座模式口镇就曾有过17座庙宇(有人认为有过27座)之多。八大处地区,作为西山的佛教圣地有42座以上的庙宇毫不奇怪。李新乐在参与《石景山区地名志》撰写时,看到一幅八大处的老地图,上面标注的寺庙和寺庙遗址就有39座之多!

除了我们今天知道的八座庙宇外,历史上的八大处还有遗址可寻的寺庙有:

1.嘉禧寺,在今北京军区机关后边的东北方向山坡上,至少建于明代初期,现存两棵巨大的银杏树;

2.清凉寺,位于卢师山顶,建于隋,初称卢师寺,元代改扩建为大天源延圣寺,明代叫过真应寺、感应寺、清凉寺,清乾隆年间废毁;

3.福田寺,今北京射击场即其故址,至少建于明代中期;

4.福惠寺,位于卢师山以北的青龙山,民国年间废毁,今存寺额、塔院门和部分石刻;

5.弘德寺,位于今证果寺以北,至少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间废毁,现存寺额石刻;

6.洪福寺,在卢师山,西为弘德寺遗址,南为清凉寺遗址,毁于清代初期;

7.姚家寺(正式名称应为“圣水寺”),在卢师山,明末清初香火旺盛,现仅存一塔,摇摇欲坠;

8.翠微寺,在今灵光寺内,被八国联军轰毁;

9.韬光庵,位于虎头山上,今灵光寺南墙外,是原翠微寺的一部分,清末毁于八国联军炮火;

10.隆庆庵,位于虎头山南坡,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东有朝阳庵遗址;

11.慧云禅林,在龙泉庵,清道光年间与其合并;

12.雾明庵,嘉禧寺南,原名普照寺,至少建于明嘉靖年间,民国时圮毁,益寿医院院长虞诚在其故址建成益寿园别墅;

13.何家庵,在今三处东南,建于明嘉靖年间,清末毁于八国联军炮火,民国时改为夏园别墅;

14.广禧寺,明代庙宇,寺址在陈家沟,现有明代碑两通和古银杏树;

15.双泉寺,在万善桥北,金代寺庙,现存塔院遗址请代改为小型寺庙;

16.隆庆庵,在今虎头山南坡,现存明代摩崖碑记……

大家一定注意到,雾明庵、何家庵遗址在民国年间被改建为别墅,说明民国年间的许多别墅是利用了古代寺庙的故址,而八大处地区民国时就是老北京的休闲娱乐中心区域,有“二十七别墅”之说。如果以一个别墅就是一座曾存在过的庙宇故址推测,那么八大处一带历史上的寺庙数,就只会比42座多了。

八大处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寺庙,不愧为京西的佛教圣地!门学文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