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填仓节

正月节日很多,正月二十是“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穿”,是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民俗节日。这一天,人们用红丝线系着煎饼放在屋顶上,叫做补天,或将煎饼放在庭院里,叫做熏天。送走了天穿节,正月二十五就是填仓节了。

填仓节又称“填仓节”。填仓节的时间在各地区并不统一,因填仓节又分小填仓和老填仓,小填仓节为正月二十或二十三,老填仓节是统一的,定在正月二十五。

填仓节在宋代已有记载,《东京梦华录》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的吉兆。

笔者就此节概述如下:填仓节的习俗大致相同,不外乎作仓打囤,象征性地填粮或是焚香礼拜仓神。所谓的作仓打囤,就是农户们用筛过的灶灰,在院里撒出一个大小不等的圆圈或方块象征着粮仓、粮囤,或者用秫秸搭个“仓库”,然后放些五谷杂粮进去,以表示老天爷帮助人们填了仓。城里的人也会在这一天买米买面装满箱柜,表示填仓。

普通老百姓则常常以自己的肚子为仓,将填仓引申为吃犒劳、改善生活。这一天,旧时富户人家要吃春饼、炸春卷、炸合子等,来客必须留下吃饭,而且一定吃饱,这也叫做“填仓”。

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都与饮食习惯有关。填仓节,民间讲究喜进厌出,囤里仓内要填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灰炭以镇定。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出仓,粮店都喜欢在这一天收粮。此日,粮店对前来卖粮者会摆酒设宴,热情地招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只好在这一天来卖粮,图的是能赚顿好酒饭吃。许多家庭还要把每个人的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的毛驴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鸡放院内,狗放在大门口,鱼浮水缸里,驴置在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留在家中。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称送祖先。鄂南地区一部分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的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填仓节后,北方地区的“年”就算过的差不多了。俗话说:“过了老添仓,羞死馋汉懒婆娘。”其意是说,到了正月二十五,年已经要过完了,馋嘴的再吃不到美味佳肴,不想干活的也找不到偷懒的理由了。

仓囤本来只是存粮的仓库,它本身不会生产粮食,但是大仓满小囤流却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更希望有一位神灵来护佑它,于是就出现了“仓神”。最早的仓神是被视为灵物的仓星。《晋书·天文志》曰:“天仓六星,在娄南,各所藏也。”后来的仓神被人格化了,他就是汉代大名鼎鼎的韩信将军。

韩信是西汉开国元勋,俗称韩王爷。他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6年,江苏淮阴人。自幼父母双亡,成了一个流浪儿。他平时住人屋檐下,吃人残羹剩汁,苦度时光,到了20岁时,还是一个流浪汉。韩信虽吃不上饭到处流浪,却有一特点,喜欢读书,尤其喜好兵法战策,常与他人争论不休,非胜不肯罢止。因此,有识之士叹曰:“以子之才,提百万之军,拜将封侯,何足道哉!”

后来韩信跟随项梁,项梁兵败,韩信又归属了项羽。项羽只是封他做郎中令并不重用。韩信见项羽无所作为,又归顺了刘邦。开始刘邦只封他为“连敖”(一个管粮仓的小官),后又封他为治栗都尉。后经萧何的大力推荐,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在同韩信的相处中,发现他是奇才,开始重用他。韩信后来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屡立战功。他东出陈仓,平定三秦。后又挥师东进,收复赵国,平定了齐国,被封为齐王。韩信又帮助刘邦设下十面埋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此时天下平定,刘邦恐韩信势大,日后难屈其下,便设计借吕后之手杀了韩信,可惜一代军事天才落此下场。

韩信为什么能成为仓神呢?大概是因为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后来又拜将封王,韩信就是仓神的最佳人选了。所以后人就将他封为仓神了。

过去,在朝阳门的兴平仓就有仓神庙,仓神又称为廒神、苍王、仓官。在朝阳门外的东岳庙里也建有仓神殿,这里也曾成为粮行商会的活动中心。仓神殿中的塑像与众不同,多为头戴王盔、身披龙袍的英俊青年形象。两旁还有四位说不上姓名的小神,其中有一个老者,两位壮者和一位面目狰狞者。据说这是流年星宿中的大耗星君,专管粮仓中的耗子的。因此,不管是管理粮仓的粮官,还是经营私粮的粮商米贩,都把韩信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

旧时,北方地区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五,被定为仓神的诞辰之日。届时各地的粮商米贩们都要祭祀仓神,燃放鞭炮,上香摆供,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百姓们也要在当天烹制饮食以慰劳家人,称之为填仓。此外,农村还要在仓房米囤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填仓大吉”。

填仓节祭祀仓神,有官祭、民祭、商祭三种,因此粮店都要祭祀仓神。

侯敬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