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石景山的山名源流考释(上篇)

编者按:我们居住的石景山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地名历史源远流长,它们的来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为了进一步了解石景山,本版从即日起择要介绍石景山的一些重要地名考证史。本期开篇介绍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的山名考释。

石景山区以石景山得名!

石景山位于今首钢厂内的小西门南侧,北邻北京市发电厂的南厂和黑头山,西界永定河,由石灰岩构成,海拔183米,属于太行山余脉,北京西山风景区的一个亮点。它的东南坡被苍松古柏覆盖,杂花生树,绿荫浓郁;西北则乱石悬空,荆棘丛生,崖壁陡立。它不是北京的大山,但它雄峙在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出山口上,是北京冲击扇小平原地貌形成的轴心,是历史上北京水利工程的枢纽地带,又可俯视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壮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古代,它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称,它是石景山区名的依据。

石景山是北京市历史上的名山,历史上它有过许多名字,叫过碣石山、梁山、湿经山、石经山、石径山、石井山、骆驼山等,此外它周围的孟家山、四平山、鬼子山、黑头山、杨家坡等名称也与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通过考释统一对它名称和地域范围源流的认识就很有必要。

一、碣石山

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经过碣石山,见于《禹贡》和《山海经》。当时的碣石可能是部落名,也可能是地区名,还可能是山的标志物名。谭其骧先生认为:古碣石在北京西山地区。有学者考证古碣石山就是今日石景山。《史记》记载有“燕塞碣石”和燕昭王筑碣石宫事,并记载秦始皇灭燕后“刻碣石门,坏城郭,决堤防”等。

二、梁山

最早见于《诗经》,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的说法,说大禹治水时经过今石景山地区。还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该书记载,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刘靖在“梁山”修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时,“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势”。此处所称梁山,北京史的专家们一致肯定是指石景山,如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北京历史纪年》、1985年版《北京史》、中国书店1990年版《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因为《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人,说明梁山至少在北魏时期就已得名,所以梁山是石景山见于历史记载最早的山名,他又与戾陵、戾陵堰等古迹密切相关,受到北京史学者的关注。梁山的得名原因应该有三:一是山脊有房梁之形,今黑头山的山顶形近;二是水泊所围的山岛多称梁山,古时的石景山周围被河水包围过是确切的;三是古时石景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水坝多,水坝古称“鱼梁”。梁山的区域范围很大,应包括今石景山和其北面的四平山、黑头山等,甚或涵括了今日石景山地区的所有山峦,海拔高度至少是223.3米(今日四平山海拔)。

梁山一名,确立了石景山在北京水利史上的地位。

三、湿经山

石景山的古名之一,此说见于明许用宾《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的“山曰石经,又云湿经……”。其得名应源于永定河。永定河古称漯(音它)水,推测辽金时期误写为“湿(古音它)水”。千百年来不论湿水(今永定河)如何改道、如何泛滥,今石景山都是它的出山口和必经之地,湿经山由此得名。湿有二音,一读失,一读它,今日口语里还有把‘湿透了’发音为‘它透了’的说法,“湿”发‘它’音时也写为“湿”的字形。

湿经山一名应流行于八九百年前的辽金时期,至于石景山地区的传说中,把石景山叫湿经山来源说成是唐僧过河时经落于河,在山上晾经,应该是明代《西游记》一书出现以后形成的,离石景山古名湿经山出现晚多了。湿经山的范围应与梁山范围基本一致。

湿经山一名,说明石景山历史上与永定河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四、石经山

该名称见于元《一统志》、明代《宛署杂记》、许用宾《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等,源于古代山上藏有石经,现石崖上还有“石经山”三字石刻,隐约可辨。元《一统志》卷一讲:“在宛平县西南二十五里石经山洞内,石上刻经文者二十余处”,书中的“西南”应为“西北”之误。明《宛署杂记》卷四载:“在县西北三十余里玉河乡,呼石经山……”许用宾《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开篇讲:“山曰石经,又云湿经……”元代已经有人把石景山的古名之一“石经山”,与房山云居寺的石经山混同,今人更有房山的“石经山”还有未发现的藏经洞——孔雀洞的笑话。其实,石景山藏石经的历史可能比云居寺还早,后来还与云居寺一起藏过经。云居寺的藏经史可追溯至隋大业年间,而石经山的藏经史恐怕要追溯到晋朝,许用宾撰《重修金阁寺添置碑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到《刘师堰石记》出现时,石经上的字已风化剥泐的念不成句了,可见其藏经史的古老程度。石经山的名称不晚于晋唐,特别是唐代刘总刻石经以后,石经山成为此山的正名,直到被石景山名所代替。

石经山的区域范围应该就是今日石景山,大而言之包括北面的黑头山。《宛署杂记》载:新宁伯谭忠及其子谭憬“别葬石经山”。1986年,黑头山东麓出土了明代“新宁伯谭佑墓志铭”、“新宁伯谭佑夫人柳氏墓志铭”、“新宁伯东泉谭公墓志铭”,都记载葬地为“宛平县石经山”,说明石经山名是包括了黑头山的。所以,现黑头山东面山下的公交车337总站称石景山站,有一定的合理性。

石经山一名,确立了石景山在北京地区佛教史上的地位。

五、孟家山

见于金代。《金史·世宗纪》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三月,尚书省言‘孟家山金口闸下视都城百四十余尺,恐暴水为害,请闭之。’从之。”中国书店1990年版《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解释说:“孟家山当是今石景山或其西北之鬼子山。今称‘地形缺口’处当是金口所在。”可证石景山或鬼子山在金代叫过孟家山,但因何得名孟家山,目前无考。元代也在此搞水利工程,据《石景山地名志》记载:“1988年初石景山发电厂修凉水塔和主厂房时,曾挖出元代所筑拦水坝残段。”

孟家山一名,证明了在800多年前石景山在北京水利史的地位。

六、石径山

见于元代和明代。《元史·河渠志》载:“大德六年(1303)四月,修卢沟上流石径山河堤”;“延佑……三年(1316)三月,省议:‘浑河决堤堰,没田禾,军民蒙害,既已奏闻。差官相视,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兴工以修其要处’”。专家的注释讲:“石径山金口,石径山即今石景山,金口在其北麓”。很明显,石景山在元代叫过石径山。明武宗到过石景山,《明武宗实录》载:“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上微行至石径山,经玉泉亭数日乃还。石径山寺,朱宁所营建也,穷极壮丽,乃邀上幸焉”,两次提到了石径山。杨荣《修卢沟河堤记》、《戴斗夜谈》也持同一说法,把石景山称为石径山。《燕山纪游》载:“石径山孤峰特立……”石径山的得名应是元代和明初的大规模采石,使那时山上的土层被剥光,“每踱山有声,应杖及履,琅然而弦……嗡然而钟”,上山的路径都是石蹬台阶所致。所以元代和明代万历皇帝来石景山以前,石径山的名称比较流行,其区域范围应与今日石景山同。

石径山一名,揭示了石景山的采石和水利史。

七、石景山

通行于明代中期以后,取代其他名称并且固定下来直至现在。明代《宛署杂记》“石景山”条目:“在县西北三十余里玉河乡,乱石嵯峨,高出众峰。”《帝京景物略》载:“出阜成门而西二十五里,曰石景山。山故石耳,无景也。土人伐石,岁给都人,石田是耕,不避坚厚……万历中,董常侍建元君庙,栖羽士,而石景山以著”。现石景山顶还存在的明代的两块碑,更是把石景山的名称实物化了。万历皇帝在1588年9月“幸石景山,观浑河”,动静不小,许多史书有记载,如《长安客话》、《宛署杂记》等。后来,清代在此治理永定河,建北惠济庙,康熙和乾隆都来到过石景山,留下不少有关石景山的诗文。康熙皇帝作有《石景山东望》、《驻跸石景山》、《石景山望浑河》诗,乾隆皇帝作有《石景山初礼惠济祠》、《石景山礼惠济祠叠癸酉旧作韵》等诗。

石景山号称“燕都第一仙山”,山上古迹多。山顶有唐代孔雀洞和普观、普安洞及古刹天主宫遗址遗迹、明清的古碑和古井,有东天门、元君庙等古建筑群,有古代安葬佛教高僧的石室瘗窟和修道的石室,有元明以来的石刻……

石景山原被古村包围。山南原有庞村(唐代就有)、山下村,山的东边有北辛安镇和古城村,山的北边有广宁村,西北有麻峪村。它们或已消失如山下村,或正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吞没。

石景山的名称沿用至今。作为山名,它就指在今首钢厂内小西门南侧的山峦,作为行政区划名,它包括了86平方公里的地域。

石景山一名,显示了石景山的宗教、采石、水利等人文历史,并成为今天北京市政区之一。

石景山有名,但许多市民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或已见其形而不确知其名。初来石景山的,因公交车337路总站在黑头山下,很可能把它误为石景山。其实,400多年来确指的石景山应是今首钢厂内西北隅的山丘,它在黑头山的南面而不是黑头山,它现在有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山顶上有一仿古楼阁。

门学文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