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且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民间又有五月节、重五节、端阳节等俗称。相传此节原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最早被称为“龙子节”。我国的端午节有诸多含意,历史上曾有为纪念楚国伍子胥、汉代曹娥救父等壮烈献身之说。到了战国时期,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不幸殉难,便将这一天定为了普天共祭的端午节而延续至今。从端五节的历史演变过程上看,其中具有记念忠良之文化内涵。
旧时,老北京人又把此日叫做五月五,其民俗活动颇为丰富多彩。而民间广泛流传的风习是贴钟馗像、挂蒲艾、饮雄黄酒、灭五毒、打午时水、系香包和五彩线、赛龙舟、郊游赏景等,每一项活动皆具独特风情和文化意念。但最盛行、最有标志性的传统民俗,还得当属是吃粽子了。
在京西广大郊区还是纯农村的年代,百姓的经济水平普遍都很低下,物质生活也很匮乏。那时候每逢端午节之际,人们所吃的粽子大都是自己动手包。郊区的许多妇女既勤恳又能干,包粽子也都是把好手。据知这包粽子得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是件很麻烦的活儿。每逢端午临近,人们便提前去采购竹叶或苇叶、小枣和糯米。五月五头天,家庭妇女们要事先把买来的干竹叶泡软以免断裂,再把江米和小枣洗净控干分别捞在盆子里。待吃过晚饭,每家的妇女们几乎是人人动手包粽子。其工序是先把两三条竹子叶折成漏斗状,再把江米和小枣舀入内,然后将竹叶包成三角形用五彩线或马莲草缠紧捆牢。最后,将包好的粽子上锅蒸煮。大约一个多小时,那股清香味便从锅沿冒出来令人垂涎欲滴而犯馋。京西人过端午,不但每家餐桌上的吃食颇为丰富多彩,且对吃食也有很多讲究。富足的人家除了日常饭菜之外,还要做炖黄花鱼、炒黄瓜片、摊黄菜(黄花炒鸡蛋)、拌黄豆等几样特殊的菜肴。男人讲究要喝点黄酒,大人还要用筷子或手指蘸点雄黄酒抹在小孩嘴唇、额头、鼻子、耳朵等处,谓之“吃五黄”,意为可解毒邪。除正餐之外,家人还要品尝香甜可口的粽子之美味。那种和谐温馨的氛围,真乃令人有种其乐盈盈之感。端午节之际,京城的饽饽铺将专门制作一种带有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图案的五毒饼和玫瑰饼。小贩还出售豌豆黄、艾窝窝、蜜麻花、驴打滚、小枣切糕等特色小吃供人们选购。农历五月,京郊盛产的桑葚、樱桃、黄杏、五月鲜大桃等果品也应节上市了,人们还可尽享鲜果之口福。
除了这些节令的吃食之外,当地百姓在驱害防病方面还有许多风土习俗。北京的五月正值夏初之际,各种害虫将开始活动传播疾病了。所以,人们又把此时叫做“毒月”或“恶五月”。从前,由于医疗与科技事业尚不发达,许多人还存在着迷信思想。每到端午节之际,京西的孩子们纷纷到野外采集一些蒿草,各家各户都在门口挂上些艾蒿及蒲草(含药味的野生植物),用以驱虫避瘟疫。人们认为其有除邪之功效,民间曾流传有“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的谚语。此日,妇女则在身边系装有草药缝的小布香袋,用五彩线系在儿童的手腕上。据说这五彩线象征着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其具有“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人身上有了酒和草药味再佩戴五色线,就可驱邪避魔,防止毒虫伤害了。有些手巧的妇女还用各色布头缝成绿青椒、黄葫芦、红柿子、红樱桃、紫桑葚、白蒜头等小布艺,里念装上草药末系在衣服上,人们称其为“长命缕”,以求吉祥之意。也有的人还给小孩缝制布老虎、避瘟猴、虎头鞋等作为镇物,为的是取其“葫芦”与“福禄”谐音和“虎”与“福”之谐音,据说佩戴使用这些吉祥物就可驱灾免病了。旧京还有打“午时水”之说,民间称其为阳水。据传用此水泡茶可健身,洒净房宅可以避邪去晦气。早年间京西每逢五月初五,少女要佩戴石榴花,出了嫁的闺女有回娘家看望父母的习俗。据《宛署杂记》载:宛(宛平县)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亦积压归宁,因呼为妇女节”。《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云;“呼是日为女儿节”。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这种尊老爱幼的优良美德,已成为全社会风范。另外,时逢端午京西女孩用指甲草染红指甲习俗,上年纪的女人也在耳朵上戴一支矮康尖儿(草药类植物),以取其香气避邪气除百病,预防灾疫蔓延。
端午节期间,京西各地还将开展风格独特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用舞狮子、耍龙、诗歌会等形式来缅怀屈原,孩子们亦有叠纸船撒些食物放入河流之举,其中最受人青睐的就是到颐和园等地观看赛龙舟。那隆重热闹的场面,使北京的端午节呈现出欢乐祥和之景象。值此之时,石景山各大公园也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居民皆可前往赏景游玩尽兴陶冶情操。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京西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人文特色和更加绚丽的光环。
目前,端午节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其节令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而吃粽子、赛龙舟等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活动,仍被代代延传。李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