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神礼佛护法图(东序)
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翠微山南麓,明正统四年(1439年)御用监太监李童集资修建,正统八年(1443年)落成,明英宗赐额“敕赐法海禅寺”。正统十年,御颁《大藏经》一部。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法海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层叠而上,四进院落,气宇轩昂。旧有远门、护法金刚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堂、伽蓝堂、药师殿、方丈房、选佛场、藏经楼等殿宇。初建时,多数殿堂有壁画,现除大雄宝殿外,其他壁画无存。法海寺明弘治十七年在(1504年)至正德三年(1508年)大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4月,文化部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函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公函
(50)文秘字二九二号
请保护石景山附近法海寺明朝壁画。
根据本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报称,该院近有人至石景山附近法海寺观明朝壁画;见该寺已驻有部队,壁画有部分已被损坏,有些壁画上钉了好些钉子。请即查勘,并通知借驻部队加以爱护;已经钉的钉子就不用拔出,未钉死的轻轻地把它钉进去,以免拔出时再毁坏。请即核办为荷。
此致。
北京市人民政府
部长沈雁冰
一九五○年四月十八日
石景山区(时称第十五区)政府及时认真调查处理并把市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的指示转告第九中学:加意保护法海寺正殿的佛像壁画,并于1953年重修大雄宝殿。1982年重修护法金刚殿、大殿和东西庑。1985年,在原址重建天王殿。1994年,再次重修。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项目正式启动,法海寺在原址复建药师殿和藏经楼并实施二期修缮工程。
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有宫廷画师绘制精美绝伦的壁画10铺:扇面墙前壁绘“云气图”、后壁绘“三大士图”,东西山墙上绘“佛会图”,后墙门东西两侧绘“二十天神礼佛护法图”。壁画总面积236.7平方米,绘有77个人物,与真人一般高矮。其中,最大壁画高3.2米,长11米。宫廷画师用朱砂、石膏、石黄等矿物质颜料,采用“叠晕烘染”、描金、沥粉堆金等传统绘画技法,将壁画中的菩萨诸天、飞天侍女、神佛鬼怪、禽兽花木描绘得栩栩如生。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为我国明代壁画之最,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代表。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处有文字记载的宫廷画士官所绘的壁画。
“佛众赴会图”佛菩萨东西相望
大雄宝殿东西山墙绘“佛众赴会图”,各高3.2米、长11米,每铺壁画面积35.2平方米,工笔重彩绘制。两铺“佛众赴会图”共绘有10佛、20菩萨和2香音神;佛、菩萨、香音神在两铺壁画画面中所处位置相同,东西相望。佛、菩萨分3组驾祥云排列云端,或双手合十、或洒甘露、或捧经卷,佛、菩萨体态端庄、面目慈祥。香音神手捧托盘花束,穿越云海飞来献花。大地上山泉流水,草木葱翠,百花盛开,一派生机。
海岛观音是法海寺壁画的精华
大雄宝殿扇面墙后壁绘有“三大士图”,观音居中,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各高4.5米、宽4.5米,每铺壁画面积20.25平方米。三大士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岛观音(一说为水月观音)画像,不仅最为精美,而且是法海寺壁画的精华所在。
海岛观音头戴法冠,身披白纱,着紫罗裙,左腿盘坐,右腿曲起,右手搭于膝上,体态潇洒,落落大方。值得称道的是在不足0.7平方米的披纱之上,宫廷画师为了提高披纱的品位,于纵横纤维交点处用真金绘出48瓣金丝提花;在壁画中用了近万笔绘制的披纱,金光闪烁,纱中透体,体衬白纱,妙不可言。观音菩萨开脸近0.1平方米,宫廷画师把菩萨面像画得红中有白,白里透红,如花似玉,美不胜收。可以这样说,海岛观音从人物塑造、体态结构、白描线条、面部表情、内心思维、笔墨技巧等方面都是无可挑剔,令人叫绝。
“二十天神礼佛护法图”水平最高
大雄宝殿北墙东西两侧绘“二十天神礼佛护法图”。东、西序两铺壁画各高3.2米、长7米,每铺壁画面积22.4平方米。“二十天神礼佛护法图”是法海寺壁画中最恢宏、最壮观、人物最多、服饰最复杂、工笔难度最大的两铺壁画。诸天神的面像与服饰均以汉化帝王、后妃面貌出现,把天神的高贵地位和富有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十天神礼佛护法图”绘画水平高超,细致入微,白描与润色工整、讲究,连狐狸耳朵里的毛细血管都清晰可见。
法海寺壁画以外,还有4绝。
藻井曼陀罗
第1绝藻井曼陀罗
大雄宝殿有藻井3个。藻井上圆下方,通高1米,周施斗拱,分作3层,层层上收,底层直径2.94米,上层直径2.45米。每层斗拱均用雕刻精美的小木块组成,小木块长33厘米、宽21厘米、厚5厘米,制作异常精细。中央藻井绘毗卢遮那曼陀罗。曼陀罗均以梵字代表佛、菩萨像,为佛教密宗的明显标志。大雄宝殿内的3个明代藻井曼陀罗,比较罕见,是法海寺独具的建筑特色,堪称法海寺第1绝。
铜钟
第2绝铜钟
铜钟高1.75米,外沿直径1.21米,唇厚0.095米,重1068千克。
铜钟为泥范青铜精铸而成。钟钮为蒲牢一对,玲珑剔透,蒲牢4爪之下,铸有20片菩提树叶组成的叶环,犹如伞盖;在每片菩提树叶侧下方铸有佛菩萨名,共20尊。菩提叶下铸有12行梵文偈咒:汉字题名25组,梵文经文共约1500字。钟腰铸“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1447年)四月良日铸造”18字。钟腰下铸有助缘人氏1154名,共3400余字;字形工整,刚劲古朴。众助缘人名之下,铸有海浪,钟口铸饰莲花瓣。
钟体内壁铸有25组汉字题名的梵文经文,共18行,2070字。下圈铸藏文经偈。内壁唇口按“文王八卦方位”顺序铸八卦卦符。
铜钟共铸有6970字,至今保存完好,无锈蚀、裂纹;钟声圆润浑厚,声音悠扬,是为法海寺第2绝。
古白皮松
第3绝古白皮松
大雄宝殿前,有古白皮松2株,高30余米;东边白皮松胸围4.22米,西边白皮松胸围5.56米,为辽金时期龙泉寺遗存。至今已有千年以上。2株古白皮松为北京现存最年长的白皮松之一,挺拔伟岸,虬枝霜干,人称“白袍将军”,堪称法海寺第3绝。
四柏一孔桥
第4绝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护法金刚殿前100米处,有将南北连一线的古桥1座。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罗锅儿桥”。令人称奇的是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人称“四柏一孔桥”。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
四柏一孔桥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经之地。相传,法海寺即将完工时,御前太监李童前来验收,接连5天没挑出半点毛病,心中暗喜,但又不情愿付给工匠工钱。他发现寺门外有条1丈多宽的小河,河面上有木板桥,于是顿生一计。李童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对工匠们说:“今儿是八月十三,后天皇上要来,木板桥经不住皇上的车辇。两天内必须修好‘四百一孔’桥,‘四百’代表皇上威震四方,‘一孔’代表皇上是一国之君。两天内修好桥,不仅按规矩付给工钱,而且每人另赏5两银子;要是造不好桥,每人扣100两银子。”众工匠敢怒不敢言,一筹莫展。
有个姓路的江西工匠,独自来到小河边,他看到夕阳映照的水面上有几棵树影,顿时眼前一亮。路工匠急忙返回法海寺,让大家早早睡觉,明儿四更天开始修桥。
李童这两天格外开心,十五那天大清早,他就听到下人禀报说:“工匠们把桥修好了。”李童急匆匆地来到小河边,只见青石板单拱桥已经修好,东西两边各有柏树两棵。他问工匠:“这儿只有一孔桥,那四百座桥在哪儿?”路工匠手指两侧的柏树数着:“一、二、三、四,这不正好是四柏吗?”李童哑口无言,只好照付工钱。四柏一孔桥为法海寺第4绝。官庆培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