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形形色色的传统民居。在北方的传统民居中,北京四合院独具特色,布局合理,建筑精良,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久盛不衰。北京四合院独具神韵,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形成了北京四合院的特有文化。模式口的民居大多沿模式口大街建造,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传统四合院有26处。模式口的四合院没有京城四合院那样宽敞,其特色是合理巧妙地利用地形建造住宅。
模式口大街89号
为三进四合院,位于村西路北,院子坐北朝南,在南房东南角开设屋宇式街门,为蛮子门。蛮子门有隶书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红底黑字,十分醒目。街门下部,铁饰遍布铆钉,组成如意图形。街门有精美抱鼓石一对,鼓芯雕有麒麟瑞树、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十分美观。走进门廊,东西山墙有壁画四幅,绘八仙过海故事。在二道檩与檐檩之间,有彩绘四幅。走出门廊,是一座精美的跨山墙砖雕影壁。
影壁高3.25米,宽2.40米。影壁顶硬山垂脊,仿照如意门砖雕样式,朝天栏板雕喜鹊登梅,惟妙惟肖;冰盘下雕寿字和蝙蝠相间花饰,意境深远;在挂落板处雕花窗五个,中间花窗雕莲荷图,其余花窗皆雕戏菊图。左右盘头处,砖雕精美,左为鹊梅图,意为“喜上眉梢”;右为松鹤图,意为“松鹤延年”。影壁身以篆书寿字和万字不到头图案作衬托,中心盒子与四个岔角各有精美砖雕。中心盒子砖雕虽然损坏严重,依然可以看出整个画面相当恬静,极具诗情画意。四个岔角在左上岔角雕对奕图。在松荫之下,棋盘两侧,对弈二人全神贯注,童子跪拜献茶,二人竟毫无察觉。右上岔角雕喜鹊登梅,砖雕二人,一人手捧阴阳鱼,另有一人,手捧书卷,为书香门第之情景。左下岔角和右下岔角砖雕严重损毁,难以猜测砖雕故事内容。影壁座为须弥座,砖雕植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非常精美。
由影壁西行数步为一进院。倒座房三间,西首两间为会客室。东厢房两间,里面的一间,是主人的书房。西厢房两间。进入二进院的屏门为硬山垂脊门楼,年久失修,顶部雕塑皆无存,仅残留过木,上面瓦片散乱。屏门设四级踏道,屏门东侧看面墙有精美砖雕,边框卷草纹饰。中心盒子雕牡丹图,四个岔角雕有福、禄、寿、喜图案。屏门内西首有砖雕,边框为卷草纹饰,中心雕菊花六朵。旧时,屏门内有木质屏风,彩绘精美,进入二进院,必须绕屏风而过。二进院内,正房三间,大式硬山清水脊,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东侧,为屋宇式过道门,直通三进院落。三进院沿山势而建,须拾级而上。后院有后罩房五间。
影壁与宅门的东墙开有小门,小门檐部严重损毁,檐下砖雕只残留南北砖雕两块。下部南北有砖雕,雕五福(蝠)捧寿图案,别出心裁地用四角兽代替寿字。小门的木门扇已无存。走进小门,为东跨院,东跨院有西房五间、牲口棚两间。
模式口大街82号
也是一座带跨院的四合院。院门开在东南角,东向门为墙垣门,也叫随墙门,这是开在四合院院墙上的门。门的形式为蛮子门,门簪四个,门板饰有门铁,无抱鼓石。门道内有壁画四幅,面目模糊不清。
一进院有东厢房十间。进小门,来到二进院。二进院坐北朝南,有倒座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二进院北侧有屏门,为四级台阶之上清水脊小门楼,蝎子尾齐全。门墩保存完好,雕刻极其精美。两侧看面墙贴有装饰瓷砖,门楣挂落板处也贴有部分装饰瓷砖。走进屏门,进入三进院。三进院有正房五间,宽敞高大,四级踏道。东厢房、西厢房各三间。二进院与三进院房屋建造精良,磨砖对缝,江米汁灌浆;屋内铺“金砖”。东西厢房山墙均为泥心软塑,图案为葫芦万代与山石瑞树,古朴大方、不同凡响。遗憾的是,这一院落旧貌不存。
模式口大街71号
是一个僭越(超越)规制建造的四合院。明代规定,百姓家宅正房不得超过三间。《大清会典事例》有关台基的规定为:“公侯以下三品以上房屋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至士民房屋台基高一尺。”这些制式规定,在封建社会是不可僭越的,若是僭越,轻者丢官免职;重者会掉脑袋。71号院的正房五间和踏道六步,均为僭越规制
71号院坐北朝南,五间南房墙身,均用整砖砌就,屋脊头起翘,中有脊花。五间南房的东南角开有屋宇如意门,门洞两侧出挑“象鼻子枭”,其盘头、挂落板、冰盘、朝天栏板均为素作,有门簪两个,上锓“吉祥”二字。街门上有门钹、门铁,隶书门联,红底黑字:“家祥世衍无疆庆;国泰天开不老春。”门墩上有瑞树花卉,雕饰精致。原有踏道六步(今只余四步)。
走进屋宇如意门,迎面有跨山墙影壁一座。影壁在东厢房南山墙上,影壁顶硬山垂脊,脊花为向日葵图形,瓦当上有篆刻寿字,影壁顶砖雕遍布花卉卷草纹饰,檐下两边各雕一立体花瓶,花瓶以外各有卷草纹饰,雕刻十分精巧。影壁身中心盒子留白,给人们留有暇想空间。四个岔角雕富贵牡丹,刀法细腻,不同凡响。旧时,在跨山影壁前有鱼缸,缸旁有夹竹桃两株。
由影壁西行北折,步入四合院。一进院有南房五间。走进屏门,是二进院。庭院中的四面房屋,皆有甬路相通。甬路旁,有应时花卉。二进院北房五间,设五级踏道。清水脊挑檐处起飞子,正脊两端,各雕三个向日葵图案。北房前廊后厦。院内东西厢房,均在北山墙开有风窗,风窗上圆下方,青砖起券,下部为方形。西厢房三间,窗棂古朴,四角有蝙蝠四只。室内地面铺“金砖”,用料相当考究。
模式口大街14号
为一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院落在五级高台之上,三间倒座房东南角开屋宇清水脊小门楼,脊头蝎子尾无存,无门墩与门簪。门楼内两侧有壁画,笔法细腻,线条精美。走过门道,迎面为在东厢房南墙的跨山墙影壁,影壁顶硬山正脊,脊头蝎子尾齐全,影壁顶损毁,仅残存部分瓦当。影壁身全部素作,无须弥座。院落有倒座房三间,正房三间,清水脊,脊头有蝎子尾。东西厢房各两间。是比较典型的小四合院。
模式口的民居往往由于地势所限,无法建造标准的四合院,只能建造由四合院派生出来的三合院。三合院一般有适宜居住的正房,而缺少东南西三面中一面的房屋。三合院在模式口也有很多,限于笔墨,不再赘述。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传统院落住宅。四合院,顾名思义,是把东西南北四面的房屋围在一起,形成院落。如果一个院子里有数排北房以及很多东西厢房,也不能称作四合院,只能叫大杂院,因为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都要有房屋,是缺一不可的。
四合院的院子坐北朝南,则在东南角开街门,形式多为屋宇式(有门屋)或墙垣式(墙上开门,无门屋)。走进街门,迎面为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墙上画着影壁,这是内影壁,称作“借山墙影壁”或“跨山墙影壁”。影壁是四合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四合院比较小、房主经济实力欠雄厚,加上院子进深不大,在院子里再建独立影壁也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只好建造内影壁。有的只在墙上刷白,用青灰画上轮廓线,也算作是影壁。沿小道左拐,就来到院子中间,院中有砖墁十字甬道通到各面房屋。北房三间,一般为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或三间,南房两间或三间。这种四合院仅有一个不大的院子,称其为小四合院。
有小四合院,就有中四合院;中四合院是在小四合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四合院的大门单独占倒座房一整间,为金柱大门或广亮大门。进大门迎面是独立影壁,影壁前空间较大。左行月亮门装饰得很整齐,进月亮门为前院,有南房(也称倒座房)三至五间,正前方有月亮门,通往厕所和宅院西南角所设车库。前院院落很大,北侧正中有一垂花门,门两侧为看面墙,门内有屏风,左右有游廊,二进院内十字甬道宽六尺,庭院正中摆放太湖石、鱼缸或栽种果树。北房(也称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左右侧均可通后院,后院设屏门(也称二门),进屏门为后院,后院有罩房、东西厢房。有的中四合院还建有小花园。
大四合院一般为王府或豪宅,有左右跨院、花园、太湖山石、抄手游廊、垂花门、王府大门或广亮大门,门前有高大的槐树,对面有大一字影壁。这种院子多有围墙围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四合院与之配套形成院落。更有高档次的大四合院,大门两侧有八字照壁,也称八字影壁。
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多在胡同路北,大门南向,开在住宅东南角,是八卦的方位。如果四合院建在路南,则大门北向,开在住宅西北角,为图吉利,一般不设倒座房。官庆培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