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舆情资源详情

进藏为什么 在藏干什么 离藏留什么—— 石景山区对口支援西藏堆龙德庆县纪实

2010年7月9日上午,北京市第五、第六批对口支援干部轮换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由石景山区选派的中共堆龙德庆县委书记孙德锐将于9月份与新任书记完成工作交接后返京,中共堆龙德庆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刘盛杰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继续留任3年,副县长乔泽河已经完成援藏任务,并于当日返京。

迎送大会上,拉萨市委领导为每一名援藏干部都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达了藏族同胞对援藏干部3年来的一片深情。含着泪水的乔泽河一走出会场,就把这条哈达轻轻地叠好,放进了自己的行囊,这哈达将成为他一生中不灭的记忆。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在藏3年,3位援藏干部始终将这3句话锁记在心底。在他们或告别雪域、或续留高原之时,3个问号的后面有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无私奉献新花放,科学援藏飘果香。

上篇:承诺于百姓墙下 践行在雪域高原

2007年盛夏时节,“我是党员我承诺”的主题实践活动在石景山热热烈烈地展开。即将踏上3年援藏之旅的孙德锐、刘盛杰、乔泽河以政府门前的百姓墙为背景,通过电视镜头向鲜红的党旗、向全区人民发出铿锵的承诺:为党旗增辉,为北京、为石景山增光,为西藏、为拉萨、为堆龙德庆县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提高作贡献。

进藏之初,3位援藏干部重点做了两件事:学习和调研。他们系统学习了中央治藏方略和政策,广泛学习西藏历史文化和沿革,深入学习历届援藏干部留下的宝贵经验和体会。用刘盛杰的话说“学习与调研只是两个手段——只是为了读懂西藏,这比克服高原反应更难,也更重要”。

没有不调研的领导,但也不是每个领导都在这么高的地方做过调研;没有不调研的领导,但也不是每个领导都在这么广阔的地方把调研持续一个多月。面对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差异、工作内容差异以及语言、人际、风俗等种种差异,孙德锐带领两位援藏干部开始了调查研究。堆龙德庆,藏语意为“上谷极乐之地”,位于拉萨市的西南方向,总面积相当于石景山区的31倍多,县城地段海拔超过了3600米。援藏干部主要“作业面”都在高山地区,其海拔少则4000米,多达5000米以上。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3个人跑遍了全县7个行政乡镇的34个行政村,从藏民家中的“微服”私访,到村镇机关的集体座谈;从与十分陌生的僧众交流,到和从未见过“县官”的放牛老汉谈心。没有人知道他们跑了多少路,走了多少户,和多少群众聊过,但是这样的调研让他们基本上掌握了县情,读懂了一点堆龙德庆。

孙德锐一语中的:“只有知道当地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深入、广泛、求实效、不做表面文章的调研,成为3位援藏干部开展工作的坚实支点。相对于长时间的调研,他们确定堆龙德庆发展思路的时间却仅用了一个晚上——“坚持以建设、发展、稳定堆龙为己任;牢牢把握拉萨市近郊县的区位特点,服务首府城市发展郊区经济;服务西藏稳定确保拉萨西大门的安全;重点做好建设拉萨新城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先发展教育和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四项主要工作,实现平安、和谐、小康、生态堆龙建设的新突破”。这段话得到了县委全会的赞同,并在县人大会上被确定为全县的发展思路。

这是一段不算复杂的文字,这是一件做起来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堆龙德庆安央金县长说:“对口支援需要资金的投入,需要项目的援助,更需要,也是最最需要的是人才的援助和科学理念的援助,在这方面孙书记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援藏干部带去的不仅仅是科学的发展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把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带上了雪域高原。作为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刘盛杰在自己分管的多项工作中划出五个重点:即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援藏项目和旅游发展。这五项工作在大都市运作不易,在藏区开展更难,刘盛杰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又得到堆龙德庆广大藏族群众的真情拥护,3年间,全县共开垦耕地2350亩,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工业园区市政、绿化配套工程,2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引进项目60多个,引进资金突破10个亿。

刘盛杰说起工业园区里的每一个企业都如数家珍。企业的老总说起刘县长都亲如兄弟。堆龙德庆县乡镇企业局长胡思义说:“这些年,亲眼目睹了刘县长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壮大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为堆龙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作为副县长,看一看乔泽河的任务分工就知道他的工作强度了:城建、环保、林业、工商和旧房改造等等,这对于一名援藏干部来说,考验的不仅仅是能力、智力、精力,还有体力。有一片林子叫“北京援藏干部林”,是乔泽河带头发出的倡议,县里支持,市里也支持,第一年就种了300亩,现在已超过5万亩了,树木的成活率也达到85%,这在高原地区实属不易。乔泽河说:“支援西藏建设,提升这里的农牧民生活质量,可以说咱是有功之臣,但如果只注重开发建设而忽略或者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那咱就是历史罪人……等我退休了之后,我就来看管这片大山林。”

下篇:格桑花年年盛开 汉藏情岁岁加深

对口支援的3年,恰逢石景山刚刚踏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之年,随着首钢涉钢产业的即将搬迁,钢产量的逐年递减,石景山区的财政收入到了空心化的边缘。有人把它比喻为石景山区财政收入的“三年困难时期”。而又恰恰是从2007年起,石景山区接到北京市的统一安排,从区财政收入中拨款1100万元,分3年援助堆龙德庆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

2007年初秋,3位援藏干部走马上任伊始,区委就派出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周茂非为团长,区政协主席倪国锋为副团长的第一个党政代表团,不仅带去了第一笔200万元援助资金,而且带去了全区党员干部和父老乡亲的第一声亲切问候。也就是在这次慰问活动中,周区长给孙德锐留下了一道“作业”,他说“你们在藏工作一般是3年,你要考虑怎样才能在这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把援藏的实效扩大到最大化。作为区长,我回去会根据区情,根据你们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资金援助,也就是‘输血’机制,而你作为县委书记,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造血’的切入点,我等着你的好消息。”没过多久,一份名为《北京市石景山区2007-2010年对口支援堆龙德庆县工作安排》便摆在了石景山区委每一位常委的面前,其核心内容是:援助资金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倾斜为前提,以选好项目为引擎,优先发展教育,重点关注民生借助智力援藏,增强造血功能。常委会一致通过了这一《安排》,认为它将是做好三年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

2008年在格桑花刚刚吐蕊的5月,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玉民为团长,区委常委、副区长付生柱为副团长的石景山区第二批党政代表团,莅临堆龙德庆,在代表团当中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京汉置业集团董事局主席田汉,一位是东方信联董事长韩大庆,两个人工作单位不同,而赴藏目标一致——为堆龙德庆教育事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此次视察慰问活动安排的项目很多,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卡堆京汉希望小学落成典礼。当代表团走进卡堆乡的时候,寂寞的山村沸腾了,象征着五谷丰登的切玛献给了远方的客人,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哈达,献给了汉族兄弟。

卡堆乡是一个贫困乡,村里800余户农牧民子女上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京汉集团出资20万元的建校援助,在中央政府已经为农牧民孩子免去学费和食宿费的基础上,为了让山里娃有个更好的读书环境,孙德锐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商量,从紧张的县财政收入中再追加20万,希望把卡堆京汉希望小学建设得好一点。东方信联在希望小学落成仪式上捐助了40万元,用于支持堆龙德庆的教育事业。孙德锐第一个站起身来鞠躬致谢,县教育局拉珍局长第一个跑上舞台,给韩大庆献上哈达,会场上千名藏族同胞,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向企业家致敬,向石景山区党政代表团致敬。

2010年,堆龙德庆有54名藏族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内地一流院校的新生,而以往每年考入包括北京、成都等内地学校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最多时也就三五个。这当中有援藏干部的功绩,有企业家的功绩,也有石景山区十余家单位,无偿捐款157万元支持堆龙教育的功劳。

格桑花岁岁盛开,2009年堆龙德庆的格桑花开得格外绚丽。以荣华书记为团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春杰为副团长的石景山区第三批党政代表团在格桑花开得最美的6月来到西藏,来到拉萨,来到堆龙德庆。

在对口交流座谈会上,荣书记和代表团的成员高兴地了解到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引进“造血”机制初步建立,通过政策倾斜、重点帮扶农牧民生活明显改善,通过宣传教育、综合治理和谐氛围日趋浓厚,通过优化结构、扩大招商经济建设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说起跨越式发展,在当天下午的第一项视察中,代表团成员就亲自感受到了跨越的幅度和发展的速度。走进堆龙德庆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近400栋蔬菜温室大棚令每一个人惊喜,这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堆龙德庆啊!更令人惊喜的情景出现在代表团成员走进大棚之后,这一棚里,满架的西红柿如小灯笼一般夺人眼目,那一棚里,顶花带刺的黄瓜叫人垂涎欲滴,出棚进棚一路走来,不仅“大陆菜”满棚飘香,就连四季豆、莲花白、香辣椒、花椰菜等“精品菜”也不时映入眼帘。

荣书记与一位菜农亲切地攀谈起来,菜农告诉她:“我们藏民以前只会种青稞,前几年才学会了种蔬菜,从07年开始,孙书记他们来了以后,我们得到了更大的帮助和扶持。以前我们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过一两千元,去年就达到了一万元,今年会更多……”菜农笑了,荣书记也笑了。县里的农业负责人介绍说,这里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达1000亩,今年预计产量会突破400万公斤,更可喜的是在种菜的同时,水果种植也初具规模,现在不少菜农果农已把目光盯在了鲜切花的种植上,明年就能出效益。

果不其然,2010年这里的温室大棚已由去年的400栋,发展到了800栋,新建的大棚里种的全部都是康乃馨、红玫瑰、蝴蝶兰、三角梅以及富贵树、清香木等等,正在剪枝的索朗告诉我,“拉萨的鲜切花市场特别火,我们供不应求,今年的收入比去年种菜时又翻了一番。”

从种青稞到种鲜花,这中间的跨越有多大?从靠天吃饭到高科技生产,这当中的发展有多大?从年收入千元上下到一项收入接近乃至突破两万元,这当中的提高有多快!

有位藏族兄弟写了一首藏文的顺口溜,译成汉语其大意是:政策好,决策对,百姓生活大提高,援藏干部最欣慰。

回首3年,其实让援藏干部欣慰的事还有许多。比如项目援藏,在孙德锐看来项目建设是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资金援藏的具体体现,3年5个重点援藏项目,个个与经济发展相关,与社会进步相连。从行政服务中心工程,到109国道旅游服务区建设,从加快农村发展,到关注妇幼保健事业,再到为解决农牧民群众孩子“入园难”而投资200多万元建起的堆龙石景山中心幼儿园,援藏干部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把它们建在堆龙德庆县,立在当地百姓的眼前,刻在藏胞兄弟的心头。

他们是带着希望走上高原的,

带回来的是丰硕的成果;

他们是带着诺言走上高原的,

带回来的是满意的答卷;

他们是带着嘱托走上高原的,

带回来的是藏族同胞从心底放飞的歌;

……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它们的妈妈叫光明,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

歌声唱响在堆龙德庆的天空,歌声回荡在石景山区的大地。■贺启公

责任编辑:孙歌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