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位于模式口大街路北,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升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老相传,早在唐武德年间(618—625)这里便有寺院存在。正德五年(1510)春,在旧基建“新刹一区”,取“圣恩承浩大”之意,明武宗赐额承恩寺。正德八年(1513),承恩寺落成,大学士李东阳撰有碑记。
承恩寺宏大壮丽,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要殿堂所组成。整座庙宇呈南北略长的“回”字形。寺有五绝:
一是山门前完整地保存着一对巨大的上马石,如今在京西己不多见;
二是钟鼓楼不是独立的建筑,而是在天王殿左右的转角处起阁,可说独树一帜;
三是寺内有棵人字柏,至今枝繁叶茂,在寺庙中不可多得;
四是当地有“法海寺的画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之说;
五是寺院四角有四座雕楼,这种寺庙格局,极其罕见。
承恩寺的创建者温祥,温祥在任司礼监太监期间,创建了承恩寺。在捉江彬这件事上,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温祥立下大功。
承恩寺第一代住持宗永,山东充州人。承恩寺竣工之后,宗永任僧录司左觉义全押管事兼承恩寺住持。嘉靖十八年(1539年)九月廿九日,七十六岁的宗永圆寂,葬承恩寺老塔院。
故老相传,承恩寺有“三不”,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有此“三不”,寺庙经费从何而来?只要认真研读一下武宗给承恩寺的敕谕,不难找到答案。其一,武宗在敕谕中,提到承恩寺有三顷多地,还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维持寺内开销,问题不大。其二,明代的皇帝例如正德、万历游历或视察石景山时,在承恩寺驻跸,相当于皇帝的行宫,“三不”很正常。其三,王思任在《游西山诸名胜记》中透露,该寺住持僧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的替身僧。替皇上出家的寺庙,经费自有国家调拨,这是不言而喻的。以上是明代的情况。
到了清代,承恩寺照例可以“三不”。礼王府在承恩寺附近有坟地,将承恩寺做为家庙,寺内费用自然由礼王府供给。当然,也不排除承恩寺是“特务机构”的可能性。承恩寺附近,曾出土锦衣卫百户、千户甚至指挥使的墓志铭,这是偶然的。
承恩寺内现存的文物,最珍贵的莫过于壁画了。在天王殿内,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壁画。殿内东西两侧,分别绘有青、白、黄、绿四条巨龙,完全是按照传统布局左青龙、右白龙、上黄龙、下绿龙画上去的。北墙上的北门两侧的两幅壁画,内容和艺术水平,不可多得。壁画虽然比法海寺晚70年,但一看就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这两幅壁画也是皇家画师所为,其手法讲究,出手不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称其为稀世珍宝亦不为过。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0号,距离北京市中心约20公里
开放时间:目前未对外开放
乘车路线:
地铁至苹果园总站换乘336、941、959、977、396、112、116、972公交车在首钢小区站下车或换乘专109、527路公交车模式口东里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