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新春打太平鼓(最初叫腊鼓)的民俗古已有之。到了明代(1368—1644)固定其名称为太平鼓。太平鼓在北京郊区较为普遍。旧时石景山地区几乎各村都有,以五里坨、模式口、麻峪、北辛安、刘娘府、古城、衙门口等村最为盛行。每年腊月和正月是村民们打太平鼓的活跃期,老百姓击打太平鼓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上世纪50年代,五里坨、北辛安、衙门口、刘娘府的太平鼓队曾在天安门广场、吉祥剧院、十一学校、北辛安剧场等处表演,并曾代表“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演出。石景山区的太平鼓表演形式灵活多变,8至20人不等,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分,有走圆场、老龙摆尾、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分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现在的衙门口、北辛安、五里坨、古城、苹果园等地均有太平鼓队,他们常年活跃在基层。